2004化学工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石油与化工行业属上下游关系,油价的上涨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对下游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化工行业受高油价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大。
2003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国内油气供应紧张,在下半年的油品短缺风潮中,重灾区广东曾经有1000多家社会经营的油站不能保证短缺油品的供应。在中国石油市场急需改革的2004年,石油市场局面又将如何?记者于近日采访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据了解,今年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继续增长;进口原油依存度逐渐加大;油价仍会在高位徘徊。这些将给化工企业带来一定风险。
2003年我国主要成品油产量1.65亿吨,成品油进口2875万吨,比上年增长40%。随着今年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以及航空运输业、电力用油的增长,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还会增大,但国内生产能力有限,需要大量进口成品油。据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全年原油消费量达到2.5亿吨以上。其中,全国原油产量约1.69亿吨,进口原油8900万吨。预计2004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1.72亿吨,比上年增长1.8%,而原油消费需求量将达到2.75亿吨,为缓解不足,进口原油数量将会超过1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37%,超过去年的34.5%。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从2003年的3.2%上升到4.1%。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使得油价仍会在高位运行。曾有专家推测,供需形势将因俄罗斯和伊拉克增产而有所改善,但伊拉克战后重建步履维艰,恢复石油生产及出口的计划一推再推,以致其自身的油品供应都难以保证。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但2004年受生产能力和运输等条件制约增产有限。欧佩克国家虽然去年下半年超配额生产,但美国、中国等继续加大战略储备,供需矛盾并不能根本缓解。所以,在去年全年平均油价28.6美元/桶的情况下,今年油价可能会在25~28美元/桶震荡。
在油价居高不下的形势下,国际油价的波动将会给2004年国内化工企业带来一定风险。一些石化基本原材料产品,如乙烯、丙烯、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氯乙烯、乙二醇等,对石油价格的波动最敏感,受到的影响也最直接。产品价格会随着油价先涨后降,企业可能先赚后赔。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产品链短,靠炼油厂提供原料,内部消化能力十分脆弱。石油价格持续走高,产品价格也随之升高;一旦价格回落,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下滑,有的可能要停产甚至倒闭。以石化初级产品为原料的化纤、合成材料、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等,价格将随上游原料价格的攀升而升高。这类产品不是直接以石油为原料,而是以石化产品为原料,所以受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也比较间接,对行业的传导能力也较弱,常常是在石油价格波动过后一段时间才有反应。而且,这类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到了一定程度,消费量就会减少,市场就会萎缩。而对于化肥、纯碱、硫酸、无机盐等无机化工产品,因为与石油产品关联度较小,产品价格受影响也较小。不过这类产品也有以油为燃料的,如一些化肥装置,在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企业无法承受时,只能停产。
针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为了防范因国际石油市场出现大的波动而导致企业生产难以维持,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已经组建了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主要的能源需求企业也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石油储备库。春节前,中国石油储备办建立并完善石油战略储备的动作已经展开,投资60亿元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一期工程目前已经基本确定四大基地(浙江2个,山东1个,辽宁1个)。中国的石油企业也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加快海外油气勘探步伐,建立海外石油供应基地。
总体而言,2004年可能是石油行业继2003年高速增长之后一个发展相对平缓的年份,而对于广大的化工企业而言,形势依然严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