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市场资讯(VIP) >> >> 正文

江苏徐州氯碱行业:可望崛起的地方支柱产业

2006-7-21 在线收藏
江苏徐州近几年被列入中国最具发展潜力100座城市之一,是因为该市具有发展现代大工业的优越条件。记者经过调查,认为该市的氯碱工业具有很大的抬升空间。

    产业现状及资源优势

    徐州的氯碱工业已有近五十年的生产历史,早年在省内甚至国内都处于重要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徐州氯碱行业即从国外引入离子膜技术,行业优势居前。但近几年来,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速度明显落后。目前,现有包括国家大型企业江苏北方氯碱集团等三家企业,主要产品烧碱、PVC生产能力分别为17万吨和19万吨,年产值不足20亿元,占全市的工业产值比重较低,近几年始终在6%以下徘徊,明显低于当地的机械、食品和建材等行业。与当地的资源拥有量相比,行业发展偏弱。

    据悉,当地已探明煤炭储量39亿吨以上,预计储量69亿吨;石灰石已探明储量250亿吨,年开采量2000万吨;岩盐已探明储量5.5亿吨,预计储量21亿吨,而且盐矿具有品位高、岩层厚和层次稳定等优点(一般品位含盐量70%~80%)。除此之外,徐州还富有氯碱工业必不可少的下列资源: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在该市设立分流站,为氯碱工业提供了机遇;电力供应充足——火电总装机容量约640万KW,预计到2010年全市装机容量将达1000万KW;有热电厂16家——全市集中供热覆盖率90%以上,年生产热汽400万吨;水资源丰富——紧靠京杭大运河,水资源总量约2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约9亿立方米,地下(浅层)水量17亿立方米。由此而言,徐州氯碱工业存在明显资源优势。

    发展氯碱的潜在优势

    徐州发展氯碱的潜在优势:一是交通便利。京沪、陇海铁路在此交汇;京福、京沪、连霍等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越境而过;与国家大型出海通道连云港近在咫尺。二是作为传统的煤炭供应基地,电力优先发展已调整为新的能源格局。三是石灰石、岩盐、卤水等资源也较丰富,适宜氯碱化工布局生产。同时,地处华东地区,本身的区位优势对淮海经济区的13个周边城市辐射作用明显,氯碱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徐州乘国家大力发展东陇海产业带的契机,经济提速加快,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60亿元,同比增长17%;财政收入110亿元,同比增长32%。椐国家权威部门测算,每产出1万吨氯碱产品可连带出2.2亿元的工业增加值、5亿~7亿元的工业产值,也可创造出15亿~20亿元的社会价值,对经济的牵动作用显著。所以,当地政府已把化工特别是氯碱化工列入了优先发展的行业,确立其支柱地位。该地的氯碱工业起步早,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具有优越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本地不仅有化工研究院,还有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化工学院和工程学院等大专院校,科研力量雄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较强。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开发,其氯碱产品不仅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有着固定的销售渠道,而且在整个东南地区也有众多的用户,产品供需情况良好。特别是近年来通过不断开发下游产品达到扩能后的产销平衡,如北方氯碱开发耗氯产品氯乙酸、氯系列消毒剂,加大耗碱产品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的产能等,这些举措都为氯碱规模扩张奠定了基础。

    发展思路及对策

    据悉,徐州市按照氯碱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要求,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优势,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产业化发展为重点,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延伸求扩张的整体发展格局。
    具体目标是:至2010年,氯碱行业累计投资100亿元,行业增长速度保持年均18%以上。主要产品达到:烧碱45万吨,PVC50万吨,电石45万吨,氯碱下游产品50万吨,其他相关产品50万吨,商品总量达20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工业增加值40亿元,利税25亿元,并形成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氯碱及其深加工的产业集群。

    在产业布局上,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和国外同类行业集中化的经验,以“311”的格局展开实施,即“三大产业聚集区、一条产业链、一个核心企业”,形成以江苏北方氯碱为中心的徐州北郊化工园区、沛县化工园区和新沂化工园区。打造资源开发—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终端产品完整产业链。依托江苏北方氯碱集团超常规发展,实现煤、电、碱联合,建造行业“航母”。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