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价格波动的潜在影响
编辑提示 今年以来,我国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原材料供给会不会全面紧张?严重通货膨胀会不会出现?中国物流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陈克新对此分析认为,2004年原材料市场虽不会出现大范围供求缺口,但市场价格波动增大,需要及时加强宏观调控。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升温。统计显示,2月份全国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比年初上涨了3.74%,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5个百分点。重要生产资料品种中,钢材价格比年初上涨了8.67%,同比上涨了43%;铜分别上涨了24.5%和50%;天然橡胶分别上涨了6.9%和6.8%。进入3月份后,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还在上涨。目前华北地区罗纹钢、线材每吨价格已经在4000元左右,同比上涨了50%。上涨幅度呈现加快态势。从生产资料供给角度看,会不会遭遇瓶颈,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是当前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生产资料市场供求增长
势头强劲呈现两大特点
据测算分析,2004年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供求走势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生产资料实物消费需求将以两位数字增长,增幅可达15%。钢材全年消费水平增长将在10%以上,消费量向3亿吨靠拢,大大超过国民经济增幅。
进入2004年以后,全球经济复苏加快,对于中国的产品需求增加。而中国生产资料消费的绝对性增长和转移性增长都很强劲,原因一是2003年我国钢材、原油、铜、铝、橡胶等生产资料的消费总量虽然很大,但人均水平较低;二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我国已进入十万元的消费级别,住房、汽车和通讯电子产品消费势头强劲;三是其增长惯性在2004年继续发生作用;四是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则大幅度提高;五是我国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后,全球工业品加工能力向中国大陆转移的势头将有增无减,实际利用外资会保持较高的水平。
二、行业实现利润大幅度增长,外资大量进入,使企业筹措资金能力增强,新增资源供给强劲。预计全年19种生产资料国内产量平均增长将在10%以上。
2004年全国主要生产资料,如钢材、原油、有色金属、水泥、塑料、橡胶等产品呈现强劲增长的局面。其中钢材产量会超过2.5亿吨,原煤产量达到或者超过14亿吨,水泥产量在9亿吨左右,均为世界头号生产大国。今年前2个月全国钢材产量就达到434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1.7%,增加了1046万吨,为近十几年来的最高增长水平。
2004年可充分利用境外资源,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我国原材料的进口条件更为宽松,一些产品的进口配额或是取消,或是增加,同时进口关税也有所下调。受其影响,主要生产资料的进口总额将比上年增长10%,充分说明中国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出口国家,同时也是重要的进口大国。在钢材、矿石、橡胶等许多产品方面,正是由于中国的大量购买,才促进了持续多年低迷的世界原材料市场的复苏,2004年中国作为全球原材料市场发动机的作用更为凸显。
如不出现意外,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全年供应不会出现全局性、持久性紧张。新增资源供给的强劲增长,可以完全满足国内经济建设对生产资料的消费增长需求,大范围的供需缺口不会出现。也正因为如此,2004年我国生产资料领域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新一年的经济升温,处于正常范围之内,至少从生产资料的供给角度看,严重经济过热不会出现。
生资价格进入波动阶段
多管齐下加强宏观调控
虽然从供求角度看,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拉力不强,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但2004年受到原材料成本的支撑、电力供应的紧张和物流瓶颈约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预计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数年平稳发展的格局将被打破,生产资料价格水平会有较大的上涨空间,而且可能进入一个波动时期,波动次数可能增多,波动幅度可能明显扩大。
目前种种迹象表明,2003年全球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因素在新的一年将更为明显。随着2004年中国钢材、铜、石油化工产品产量的进一步增加;机动车保有量的提高,消耗成品油的增加;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其他主要国家内需增强,全球企业争夺矿石、废金属、石油的竞争将更为激烈,上述资源供应会全面紧张,必将刺激其国际市场价格的强劲上涨。进入2004年以来,全球钢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仍没有停止迹象。
2004年我国电力供应和运输将趋紧,一些重要的原材料生产企业,不仅要承受电价上涨,而且国际市场矿石、废金属、原油等大宗商品运费也会上涨,其结果自然要推动运输成本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出现意外,预计2004年我国原材料价格将继续坚挺,上涨空间较大。
从2004年我国生产资料价格形势看,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
首先,市场价格进入了较高水平,高价位就意味着高风险,在投机资金的推波助澜下,其较大幅度的波动在所难免———价格上升压力越来越沉重,随时都会下跌,但下跌后又会因为成本和供应等问题而触底反弹。譬如目前上海期货仓库中的天然橡胶,由2002年初的数千吨上升到目前的十几万吨,一旦集中性进入现货市场,其价格冲击力不可小视。
其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必然会导致不同地区的供求差异,由此出现价格差异和价格的较大幅度波动————譬如建筑用钢材主产地在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的消耗量并不比北方少。这就使得钢材供求形势在不同的地区会出现不同的状态。以往在运输通畅时,这个问题并不突出。而2004年全国运力可能出现的紧张状态,则会使资源富裕地区的货物难以及时向资源短缺地区流动。
第三,根据WTO规则,2004年我国钢材、橡胶等原材料的进口管制更为松动————由于国内市场价格的事后调节,运输途径的不畅,有可能出现钢材等原材料进口集中到货的情况,这样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资源的供应也不均衡,往往与实际需求出现较大脱节,从而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提供了条件。
为此,面对我国可能出现的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波动,2004年需要采取不同措施切实加强宏观调控。我们必须加强电网建设调控,加强运输调度,缓解物流的瓶颈制约,特别是要搞好进口调控,避免出现集中到货、资源供应不均衡;对于薄板、天然橡胶等国内紧俏、价格涨幅过大的产品,要放宽进口管制,降低关税等,加大进口量;要加强对国内投机资金的管理,消除一些产品的涨价预期。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熨平” 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幅度,避免经济增长大起大落,保证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和可协调发展。
2004年1—2月我国
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
1 月 2 月
当月环比 1.87 1.89
当月同比 14.06 15.24
累计同比 14.06 15.09
2003年我国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走势(%)
1月 2 月 3月 4 月 5月 6 月 7月 8 月 9月 10月 11月 12 月
当月环比 0.9 1.7 1.5 0.0 -0.8-0.1 1.4 1.1 -0.1 0.7 2.2 1.9
当月同比 4.8 6.9 8.0 7.8 6.1 5.4 7.8 9.6 9.3 9.4 11.4 13.0
累计同比 4.8 6.0 6.8 6.9 6.7 6.5 6.7 7.0 7.3 7.5 7.8 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