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碱企业为何对投资原料没热情?
“我们往国内所有氯碱企业发了招商函,还在专业杂志刊登了招商引资启事,但是我们却连一个咨询电话都没接到!”山东省肥城市招商局专门负责岩盐化工招商的副局长冯殿峰无奈地对记者说,同他们一样,江苏淮安、江西、陕西等拥有岩盐资源的省市,在对岩盐以发展盐化工为主体进行综合开发的招商引资中都遇到了类似的尴尬。 氯碱企业的主要原料是工业盐,而工业盐的生产来自两个渠道,一是从海水中提取,二是地下岩盐。也就是说,盐化工的下游产品主要就是纯碱和烧碱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众多其他无机盐产品。山东氯碱协会赵秘书长介绍说,从海水提取的卤水中氯化钠含量是10%,从地下岩盐中提取的氯化钠含量则很高,平均在85%以上,用海水加工的工业盐生产30%的烧碱每吨原料成本345元,用地下岩盐生产30%的烧碱则为305元,而且岩盐中杂质含量少,不用浓缩。相比海水来说,用地下岩盐加工工业盐是具有原料成本优势的。正因为如此,有岩盐资源的地区的政府都把盐化工的招商引资作为主要工作来抓。江西省还把其作为全省“十一五”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出台优惠政策,派出专人去招商。但是,从去年到现在,在地下岩盐资源所在地,国内氯碱企业去投资建设的一个也没有,地下岩盐开发仍停留在原材料开采和真空盐制作这个起步阶段。
“我们原以为自己拥有这么丰富的资源,氯碱企业来投资建厂的一定会很多。但招商工作都做了快一年了,他们为什么不来投资呢?”山东肥城市招商局一位参与招商的工作人员感到十分不解。
记者也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部分两碱企业。
贵州遵义碱厂总工程师王顺平告诉记者,他们不愿意去地下岩盐资源所在地投资,主要是那些地方的电价高。他解释说,两碱生产蒸汽和电力消耗较大,电费就占到了生产总成本的60%。贵州的电0.4元/千瓦时,而地下岩盐资源所在地四川的电力太紧张,另一个资源所在地山东的电价则接近0.6元/千瓦时。仅此一项,一个年产10万吨的烧碱装置一年就要多开支几千万元电费。
江苏省淮安市的地下岩盐储量达2572亿吨,居世界首位,中国三大纯碱生产企业之一的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连云港碱厂投资3.1亿元在淮安建设的400万立方米/年原料卤水基地,于2005年元月30日首站开始试供卤,企业每年可减少购盐制碱成本5000万~6000万元。如果企业在淮安直接建设装置生产,制碱成本岂不更低?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该厂办公室冯主任说,这要考虑综合投资成本,比如运输成本。氯碱行业的产品产量与原料运输比例是1∶4,像我们这样100万吨/年的纯碱企业,各种原料运输量是400万吨,现代物流是快进快出,连云港海运、陆运都便利,去外地特别西部地区建生产装置,运输成本将增加很大一块,而且还不便捷。
山东潍坊亚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到岩盐资源所在地建厂,首先要买到岩矿的资源开采权才能开发,这也是一块不小的开支。另外像蒸汽、电的配套设施都要建设,还要面临异地管理的问题。由于岩盐资源所在地都在农村,任何一家企业来投资,都要建设齐全的配套设施。如果当地政府建设好配套的设施,形成更强的优势吸引企业来投资开发也不现实,这也成了让资源所在地左右为难的一道难题。
据记者了解,尽管现在全国氯碱市场竞争激烈,但每年仍有新建装置建设和投产。山东省烧碱生产规模已从2000年的26家生产企业、128万吨/年生产能力扩大到2005年的35家生产企业、395万吨/年,未来还将达到39家生产企业、505万吨/年。20万吨/年以上烧碱生产企业从2000年的5家增加到去年的6家。但是这些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靠从外地拉卤水来解决原料问题的。
如此看来,岩盐资源所在地仅靠拥有资源还不能吸引人们去投资开发。进而言之,当前的诸多市场因素使中国的地下岩盐资源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发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