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0年 中国能源节约之重
日前在“上海能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研讨会”上,资深能源专家吴敬儒、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长周大地等业内著名人士认为,能源“三荒”无疑给发展中的中国敲响了警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近日说:“要把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
能源短缺挑战中国
国家电网公司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用电达4800多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16.4%。一季度除吉林、辽宁、黑龙江、新疆、海南电网外,其他省级电网一律拉闸限电,预计今年夏季用电高峰供电形势比去年更加严峻。今年缺电最严重的将依然是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组成的华东电网,估计全年缺电将达到1700万千瓦。今年全国预计缺电将高达3000万千瓦左右,是近几年电力缺口最大的一年。
大面积电荒再一次触及国人的能源短缺之痛。在日前召开的中国节能高层论坛会上,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陆延昌说,虽然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占有的发电量水平还很低。资源和产量有限,消耗量却在迅速增加。
1980年以来,我国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中国的能源储量与未来几十年的需求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有专家测算出我国国内能源的缺口量:在21世纪初期将超过1亿吨标准煤,2030年约为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约为4.6亿吨标准煤。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开采量已近极限,我国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全部要依靠进口。专家预计,2020年前后,我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我国煤炭资源虽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很低。2000年可供建设新矿的尚未利用的经济精查储量仅203亿吨,远远满足不了煤矿建设的需要。另外尚未利用的经济精查储量中86%分布在干旱缺水、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开发、运输和利用的难度很大。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发出警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电力消费第二大国,我国主要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供求格局已发生较大变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
能源短缺和浪费并存
当前持续发生的能源“三荒”再次告诫我们,中国并不是一个能源富裕的国家,节能降耗至关重要。然而,各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极为有限的能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副部长冯飞介绍说,目前,我国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5%~90%。例如,我国火电厂供电煤耗为每千瓦时404克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317克标准煤,高出27.4%。中国的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3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煤炭工业协会会长、工程院院士范维唐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目前仍然很低,比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落后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OECD国家平均值的3.8倍、日本的7.2倍。”他还举例说,比如工业锅炉,我们的平均能耗效率为60%,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
从中国发电量增长率来看,中国电力供应短缺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供应不足,而是由于电力利用的粗放和浪费造成的。例如,中国绝大多数钢铁公司每吨钢的耗电量远高于美国、日本同行。即使是水电厂、火电厂等电力供应单位,其自身浪费的电能也很多,其中水力发电厂有10%的电力是被电厂内部消耗掉的。
建国50多年来,我国煤炭产量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但是,增长并不能掩盖中国煤炭产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多重问题: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企业市场占有率低;劳动生产率低,安全事故居高不下;采出率低,煤炭资源浪费严重;污染控制不力,煤炭的负外部性强。
作为非再生性能源,石油一直是我国短缺性战略物资。我国石油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3%,人均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1%、4.3%和55.4%,而我国目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6%,能耗费用比美国高出将近1倍。因此,所谓“能源问题”,最重要的是石油问题。
新思维解能源难题
能源短缺是眼前之痛,也将是未来之患。
煤、电、油三种最基础能源已经被拴在了一起,煤炭企业要求价格市场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电价市场化和电力体制改革也喊了多年,石油安全更是压在政府心头的一块大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说,导致能源“三荒”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如一些地方盲目发展钢铁、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业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2003年12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拟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在网上公开发布,明确指出这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是要“支持推广采用节能、降耗、节水、环保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强制淘汰消耗高、污染大、质量差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副部长冯飞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基本构想》的主笔人,对调整和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提出如下建议: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产业,依靠国内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先进可再生能源,利用20年时间,初步形成结构多元的能源消费格局,使优质能源比例明显提高。
提升节约资源境界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说:“必须承认,中国确实面临十分严峻的能源挑战。中国必须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尽快制订能源发展战略。”“未来20年,中国应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为确立节能的战略地位,建议把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其理论依据是,节约能源已经被专家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
尽管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已在能源利用上取得了“GDP翻两番而能源消费仅翻一番”的“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可是能源专家认为,中国能源消耗仍然浪费严重,节能潜力巨大。以高耗能产业为例,由于高耗能行业增长过快,用电结构重型化使电力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下降———2003年,钢材、铝、有色金属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速超过20%,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用电分别增长25.82%和24.52%。高能耗行业的快速增长导致GDP用电单耗上升,2003年头三个季度达到1737千瓦时/万元,同比增长6.55%,仅此一项就拉动用电增长7.1个百分点。
有资料显示,中国电力消耗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节能节电意识的淡薄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和财产损失。电力能源的低效转换,为节电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企业通过节电设备和节电技术的运用,可以节省电量10%以上。据测算,目前全国每年有3000亿元人民币的节电市场,且这个市场还会随着年均10%的用电增长而不断扩展。国外节能节电产业的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而在这一领域,国内还鲜有企业涉足。权威机构预测,中国将在两年内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节电市场中的最大买家。
为推动全社会节约用电,促进可持续发展,国家有关部门曾制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鼓励、支持先进节约用电技术的创新,公布先进节约用电技术的开发重点和方向,建立和完善节约用电技术服务体系,培育和规范节约用电技术市场。但仅此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一方面政府要鼓励企业采用节能技术,另一方面也要在全社会倡导节能意识。节能观念,不仅是企业,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各个领域都应尽快树立。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