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交易所正式运营1周年
广东塑料交易所——大宗工业原料流通领域的创新典范
1年时间=成交总量300万吨+成交额350亿元+国内外交易客户500多家
“广塑指数”=塑料原料价格的风向标
我国第一家现代化大宗塑料原料电子交易所——广东塑料交易所经过一年的跨越式发展,创立了两条异乎寻常的等价公式。自2005年9月26日正式运营以来,广东塑料交易所国内外客户发展至500多家,成交总量达300万吨,成交金额350亿元。2006年9月,交易所成为“广东省龙头市场”,被广州市列为“五大工业原料电子交易平台”中的龙头市场,成为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重点支持的现代电子交易市场。交易价格信息已被国内外塑料行业客户高度关注,成为我国塑料原材料价格重要的晴雨表,为我国大宗工业原料新型流通方式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广东塑料交易所的成立背景和筹备历程
广东,历来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二十多年以来,在这片东南沿海的热土上,创造和产生了大量的创新模式,引领了一轮轮的改革浪潮。广东塑料交易所的诞生和发展,正是时代和改革开放共同催生的成果。
“十五”期间,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塑料原料、石油、煤炭和钢材等大宗工业原料的流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保障了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全社会对支撑我国庞大制造业基础的“工业粮食”、“工业血液”等大宗工业原料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塑料价格、原油价格、煤炭价格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价格的涨跌也牵引着无数行业企业和经营者的眼球。同时,飞速发展的形势对流通领域资源优化配置和流通方式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的战略方针。商务部在2004年颁布了《全国商品市场建设纲要》,提出了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广东省和广州市也相继出台了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大宗工业原料电子交易市场的产业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吹响了在大宗工业原料流通领域探索和发展电子交易平台等新型流通方式的号角。
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国内贸易流通领域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推进,新型交易业态不断出现。塑料原料行业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增长,全国年塑料需求量达到5000万吨以上,现货货值6000亿元以上,行业企业多达数十万家。其中,电石法PVC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并成为大宗工业原料中唯一一个具有国际定价权的商品。但是,行业内的贸易流通模式仍停留在主要依靠电话、人员走访洽谈的传统模式阶段,追涨杀跌、往复搬运货源还是常见的现象,缺乏一个集中成交、保障履约和提高交易效率的电子交易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塑料行业的发展阶段与国家鼓励支持流通领域创新发展的大政方针在同一个时期出现了结合点。2004年3月,广东塑料交易所应运而生,成为全世界第一家塑料电子交易所。交易所在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采用国际大宗工业原料现货行业通行的现货电子交易(OTC)模式,并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交易系统开发、人员培训和市场前期推广工作。2005年9月26日,商务部、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以及中国氯碱协会、行业企业的领导和代表500余人汇集广州市,见证了交易所的开业运营仪式。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均以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国内流通领域和塑料行业的盛事。
交易业绩、社会示范效应的双丰收
大鹏一日乘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广东塑料交易所甫一亮相,便以其创新的理念、规范的运作、充足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准备在全国塑料行业引起震动。交易所将其电子交易模式归纳为“集中交易、分批付款、分批发货、分批提货”十六个字,其全电脑化、网络化的交易方式和特有的第三方信用保障机制弥补了塑料行业传统流通方式的不足,是运用电子交易手段对现货流通模式的完美再现和提升。
交易所的硬件设施也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独领风骚。交易所拥有全国现货电子交易市场行业最大的电子交易大厦、30万吨的现货仓储库容设施和12000平方米的交易商服务公寓,配备了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子交易系统。一年以来,交易所先后承担了两项广东省和广州市重点资金支持项目的开发,塑料电子交易系统和信息数据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同时,交易所还相继在上海、天津和内蒙等地设立了交割仓库,建立了覆盖全国主要塑料原料产区、销区和传统集散地的仓储物流网络。一位国内知名专家在考察交易所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电子交易系统后赞道:“一般的电子商务,给人们的印象是买几台服务器,租几间房屋,脱离不了网站的实质。但广东塑料交易所的出现,是真正“鼠标+水泥”模式,让电子商务贴近了行业,贴近了经济生活”。
仅仅一年过去,许多大中型的上游生产厂商通过销售塑料原料,下游企业则提前下达订单安心组织生产,中间贸易流通企业则感受到了交易的高效便捷。交易所的交易品种包括了PVC、PP、PE和ABS等四大通用塑料原料;交易所的客户群体以几何级数快速增长,客户遍及全国三十个省市区。不仅国内的企业,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塑料厂商也纷至沓来,初显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雏形。目前,交易所日均交易量达到3万吨,累计年成交量已经超过全世界任何一个单一的传统批发市场或期货市场,成为全球塑料电子商务领域的重要交易平台,在争夺大宗工业原料定价权的国际竞争中,已经发出了来自中国的强劲声音;交易所的交易价格信息通过数十个行业网站、日发量3万条的短信、期发量5万份的会员刊物和2万份的会员周报等多种手段及时传递到全国数万家现货企业。交易所发布的“广塑指数”的价格曲线,成为塑料行业企业观察和判断市场变化的重要风向标。
交易所的迅猛发展,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商务部、广东省和广州市的领导多次带队视察交易所的工作,认为交易所的发展模式完全符合我国大宗工业原料流通领域发展创新的方向,并以规模投入、规范运作和创新理念在流通行业树立了典型。全国上百家大型工业企业和批发市场组成代表团考察、学习交易所的运营模式和经验。在今年进行的广东省十大流通市场评选中,广东塑料交易所作为新型电子交易市场的代表位居前列。广州市在重点建设的“塑料、钢材、粮食、煤炭和石化”等五大大宗工业原料电子交易市场中,把广东塑料交易所列为重点支持市场,成为广州市大力发展流量经济的排头兵,并在今年两会期间,作为“广州市十五期间发展现代服务业代表性企业”在人民日报重点宣传。
创新与规范发展并重,始终走在行业的前沿
广东塑料交易所的成功,得益于一直走在全球塑料电子商务的最前沿,高度重视交易模式的创新、服务模式的创新,引导着大宗工业原料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发展的方向。一年中,交易所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意义的服务创新措施。其中,五个“全国第一”将在大宗工业原料电子交易市场的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
2005年9月26日开业当日,全国第一个由交易所提供的免费交易价格短信服务便传遍全国行业企业;
2005年11月,全国第一个塑料原料商品交易所指数“广塑指数”正式颁布;
2006年5月,与中国氯碱网、广东省塑料工业协会、深圳塑料协会等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一个行业巡回报告会拉开帷幕;
2006年7月,直接为全国各地批发市场客户服务的全国第一家登陆站在顺德乐从启动;
2006年8月,在我国塑料行业中的第一家推出交易资金银行托管模式,全面正式启动网上银行结算业务,为解决国内大宗工业原料电子交易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绝好的方案。
在不断开拓创新的同时,广东塑料交易所较好地解决了创新与规范发展的关系,初步实现了二者有机的结合。由于大宗工业原料现货电子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较短,原有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广东塑料交易所按照商务部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要求,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和完善交易模式、交易管理的经验,定期向商务部、省市经贸委等监管部门汇报交易情况,研讨做好交易和市场发展的工作措施办法。在运营实践中,交易所牢固坚持为塑料现货行业企业服务的经营宗旨,以“行业电子购销平台”为发展目标,探索出了有别于传统现货贸易和期货交易的发展模式,受到商务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国内贸易流通专家的一致好评。
展望未来,广东塑料交易所将继续完善现货电子交易模式,提高现货仓储和物流配送能力。交易所已规划建设占地20万平方米、库容30万吨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和现货仓储设施,以强大的现货仓储物流配送能力推动和促进电子交易业务的发展。我们有理由认为,广东塑料交易所必将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继续谱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