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市场资讯(VIP) >> >> 正文

中国鞋的“内忧”与“外患”

2006-9-30 在线收藏

  "鞋"是近一个时期中欧经贸关系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词,就在10月6日欧盟将对中国鞋实施反倾销作出最终裁决的大限来临之时,英国的突然"变卦"使原本就扑朔迷离的投票格局再添变数。原来坚决反对对中国鞋征收高额关税的英国,已转而站在意大利等"强硬派"一边。而根据英国媒体的披露,英国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争取意大利支持其可以免受欧洲关于每周最多工作48小时规定的限制。

  实际上,今年对于中国制鞋业将不会是一个风平浪静之年早有预兆。在刚刚进入2006年时,就有部分中国鞋类产品在意大利港口被扣押,理由是因在抽样检测中被测出所含潜在性有毒物质超过欧盟设定的标准,这是去年底意大利鞋业制造商协会指责中国鞋镍含量超标准事件的一个延续。从西班牙埃尔切烧鞋事件,到欧盟对中国部分鞋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再到意大利卫生部对中国鞋展开调查,围绕中国鞋的贸易摩擦事件此起彼伏。

  若是仅从数量的角度来看,中国现在是世界制鞋业的"老大"。目前我国鞋产品生产量约70亿双左右,已占全世界的50%以上。其中,鞋产品的出口达50多亿双,占到了世界鞋类贸易量的近60%。但是,鞋业大国决不等同于鞋业强国,因为令人兴奋的总量数据下也隐藏着尴尬的结构性软肋--我国占世界鞋类近60%的贸易量只占有了25%全球鞋类贸易额。也就是说,中国鞋大多是在低价竞销上进行微利博弈,太多的国内制鞋企业还停留在纯粹依靠代工从国际品牌商的"牙缝里剔得星点肉沫"来维系生产运营。

  在作为世界第一大鞋生产国的同时,中国也是世界第一大鞋消费国。但是鞋产品进出口之间的价格差距却颇让人值得深思。以和欧盟之间的贸易为例,2004年中国向欧盟出口各类鞋约8.1亿双(21.8亿美元),平均单价只有2.69美元。而同期,我国从欧盟进口鞋数量虽然只有85万双,但平均单价却达到60美元左右。众所周知,鞋本来就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它的附加值更多地是体现在设计和品牌上。出口的低端化和进口的高端化,已成为我国鞋市场的怪现象。

  可见,表面红火的中国鞋业实际已处于"内忧"与"外患"双重夹击之中:一边是国际出口市场上的贸易摩擦和反倾销大棒不断敲打,一边是国外的国际级品牌产品大举进攻和占据国内中高端市场。因为缺少本土国际级品牌的支撑,我国制鞋行业在未来必将面临异常严峻的发展瓶颈。在这样的内外夹击形势之下,我国的制鞋行业能否锻造出一批真正叫得响的国际级品牌,让"madeinchina"彻底和廉价货形象脱钩,才是真正实现从做大到做强转变的关键。

  根据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当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达到一定阶段时,企业就必然要通过细分市场来建立自己的品牌资产。如果说一个中低端的品牌可以纯粹依靠价格和规模来取胜的话,那要想成为一个中高端品牌,就一定要创造出超越产品本身的附加价值,这从众多鞋业国际知名品牌身上就能非常清楚地体现出来。业内人士指出,在新一轮的国际国内市场洗牌中,中国鞋业将往何处去?由品牌化带动的产业升级至关重要!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