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市场资讯(VIP) >> >> 正文

三大经济区景气走势探析

2004-4-27 在线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三部引擎。目前这三大经济增长极景气走势如何?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调查报告对此进行了专题分析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是分属我国华南、华东和华北的重要经济区域,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最新专题调查报告,比较剖析了三大经济区的景气运行轨迹和未来发展趋势特征。
  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各异
  这份调查报告深入分析了三大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
  (1)珠三角经济区起步最早,上世纪80年代高速增长,90年代初达到高峰。90年代中期以后趋于平稳,遭遇了增长瓶颈。新世纪要在与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的竞争中,积极地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大珠三角都市圈已经若隐若现。
  从可比价经济增长看,速度均达到了两位数,但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尚不平衡。2002年经济增速比同期全国经济增长率高出2.8个百分点。九城市可比价经济增幅最大的是东莞,为18.4%,增幅最小的江门和肇庆,也达到了10.3%。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九个城市经济增长率的高低落差幅度达到了8.1%。
  从“二三一”过渡到“三二一”,经济结构明显优于广东省和全国。从产业结构上看,在9个城市完成的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为5.6∶49.3∶45.1,为“二三一”结构,第二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是与往年相比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正在接近第二产业,其中广州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是3.4∶40.9∶55.7,已经是“三二一”结构。
  从三大需求看,各城市投资整体发展速度慢、消费增长均衡,出口一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2002年,珠三角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出全国增长速度2.6个百分点。出口增长24%,略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但地区高低落差达到23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仅2002年珠三角地区除中山市外的8个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不过珠三角8城市的平均增长速度仅为7.6%,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4%,表明增速有所放缓。
  (2)长三角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江海交汇、南北居中的区位条件,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1978年—1991年平缓增长和调整状态,景气度不高;后一阶段1992年至今景气度不断提升,目前仍处于景气上升过程,发展后劲很强。
  经济高速增长,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2002年长三角经济增长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6个百分点。各城市发展比较均衡,增长率高低落差仅3.6%。
  长三角15个城市三次产业的结构明显优于全国的结构分布,正向“三二一”转化,但仍逊于珠三角的经济结构。分城市看,上海、南京和舟山三个城市的经济结构分布是“三二一”结构,上海的第三产业比重在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中最高。
  三大需求旺盛,投资、消费和出口十分活跃,但各城市的发展尚不平衡。2002年,长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全国增长率快2.6个百分点;出口总额比全国高出2.8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水平高,在15个城市中已有10个城市可支配收入超过或接近万元。
  (3)环渤海经济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我国北方地区进入太平洋走向全世界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城市群、港口群和产业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区域一体化意识不断加强,逐渐进入景气上升轨道,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和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从经济结构上看,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环渤海地区第二产业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山东、河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整个区域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较大。2002年环渤海经济区的产业格局为11.4∶47.7∶40.9,优于全国同期水平。
  通过区域内资源互补和优势整合,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开始形成。北京市拥有中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是科研、生产和物流的基地。天津市IT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河北省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一批邻港产业、制造业、生态农业等有特色的经济发展区域。而山东半岛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五省市消费都达到了两位数,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高低落差很小。
  作为一个对外国投资者吸引力越来越大的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发展潜力大,河北、辽宁和山东等省的农村居民收入已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份调查报告认为,尽管这三大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各具特色,经济一体化进程不一,但是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大、经济结构相对优化则是它们共同的特点:
  (一)经济总量占据半壁江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快,从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最优,长江三角洲次之,环渤海地区靠后。
  三大区域2002年总的GDP为56074.7亿元,占全国GDP的53.5%。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8.5∶49.4∶42.1,明显优于全国水平。三大区域都是呈现“二三一”经济结构,但是第三产业已经接近第二产业的比重。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最高的是环渤海地区,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区。  
  (二)出口和利用外资对全国的贡献率最大,二者均占到全国总量的八成以上,明显高于GDP、投资和消费的比重。
  2002年,这三大区域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043亿元,占全国的46.1%。而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则占到了全国的八成。在充分利用外资方面,珠三角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全国先行一步,外资是推动珠三角增长的主动力;在应用民间投资方面,长江三角洲走在全国前列,创造出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可以说,长三角增长是由民间资本主导的。环渤海地区投资增长的势头强劲,但以国有投资为主,在引进外资和启动民间投资方面仍需下大力气。在国内消费方面,三大区域在200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88.7亿元,占全国同期总量的48.6%,各地区的增长都比较平稳。
 
  三大区域景气波动梯度转移
 这份调查报告认为,从三大经济区的景气运行轨迹来看,目前有两大特点值得关注。
  (1)景气状况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珠三角经济发展较为成熟,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市场化程度较高;长三角正在走向成熟,发展速度要快一些,发展后劲很强;环渤海地区则刚刚起步,各省市经济发展尚不均衡,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随着区域之间的竞争和相互影响加剧,将导致这三个经济区景气程度的不断变化和相互替代,也使得各地区增长相对平均化。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的崛起,就已经挑战了珠三角一枝独秀的地位。当时全国经济的重心逐渐转向长三角,外资也开始转向长三角,甚至在珠三角本土成长起来的大企业,也把业务核心转移到长三角。在1990年之后,珠三角地区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到2002年下降了近18个百分点。而同一时期,长三角地区外资的比重则上升了22.4个百分点。环渤海地区则比较平稳,1995年比1990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到2002年比重又有所回升。从出口额走势来看也呈相同的趋势,1995年到2002年,广东省出口额占全国的比例从38%下降到36.4%,而长三角三省市出口额比重则从20.5%上升到27.6%。近两年,环渤海呈上升趋势,以其信息资源优势和低商务成本,吸引着国内外企业的加盟。报告认为,三大经济区域处于不同的景气空间,相互之间竞争激烈,景气状态呈现出梯度转移迹象。         里伦
  三大区域经济结构比较
2002年 珠三角 长 三角 环渤海

第一产业(亿元) 536.6 1118.4 3119.3
第二产业(亿元) 4700.8 9918.1 13083.8

第三产业(亿元) 4298.8 8105.4 11193.6

一产占 GDP %) 5.6 5.8 11.4

二产占 GDP %) 49.2 51.8 47.8

三产占 GDP %) 45.1 42.3 40.9
  三大区域三大需求比较
2002年 投资 消 费 出口
(亿元) (亿元) (亿美元)

珠三角 2739.5 3546.3 1126.2

长三角 7590.7 6247.7 924.5
环渤海 9712.9 10094.8 622.5

全国 43499.1 40910.5 3255.7

三大区域占 46.1 48.6 82.1
全国比重%
  珠三角各城市经济结构比较(亿元)
2002年 GDP 第 一 第二 第三
产业 产业 产业
广州 3001.5 103.1 1227.1 1671.3

深圳 2239.4 18.9 1234.8 985.7
珠海 410.6 16.2 225.3 169.2

东莞 672.3 32.5 371.2 268.6
中山 415.5 25.9 243.7 146.0

佛山 1168.7 72.1 621.1 475.4
江门 659.1 71.3 310.1 277.8
惠州 525.5 73.1 303.4 149.1

肇庆 443.6 123.7 164.1 155.8
  长三角各城市经济增长率比较(%)
2002年 上海 杭州 嘉 兴 湖州 绍兴

GDP
10.9 13.2 / 12.3 13.8
增长率

2002年 宁波 舟山 苏 州 无锡 常州


GDP
增长率 13.2 12.5 14.5 13.1 12.4


2002年 南京 镇江 扬 州 泰州 南通


GDP 12.5 12.3 11.1 11.6 11.1
增长率
  环渤海各省市经济结构比较
2002年 GDP 第 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亿元) (%) (%) (%)

北京 3212.7 3.1 34.7 62.2

天津 2051.2 4.1 48.8 47.1

河北 6122.5 15.6 49.8 34.6

辽宁 5458.2 10.8 47.8 41.4
山东 10552.1 13.2 50.3 36.5

全国 104790.6 15.4 51.1 33.5
  环渤海各省市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2002年 城镇居民人均 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增长 率 纯收入增长率

北京 15.5% 12.3 %
天津 11.6% 10.2 %

河北 13.2% 3.1 %

辽宁 12.6% 7.6 %
山东 14.5% 5.3 %

全国 13.4% 4.8 %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