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转型 中国化纤工业期待一个漂亮"转身"
过去几年,中国化纤工业以惊人的速度、骄人的业绩,为自己在国际化纤界赢得了重要地位。它不仅为中国纺织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全球化纤产业格局新一轮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国人同样会以冷静的眼光审视这一产业的发展,不否认其中存在着长期积累的矛盾和较为严峻的问题——结构性矛盾突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新原创技术严重滞后、原料缺口较大、节能降耗任务艰巨等等,都亟待去解决。中国化纤工业在追求规模效益、低质低价竞争的路上跑了这么多年,不乏困惑和迷茫,业界警醒,该到转身换个方向发展的时候了。因此,国家宏观决策部门及行业协会共同发出“十一五”中国化纤工业要全面实施由数量型向技术效益型战略转移的号召,中国化纤工业一个漂亮的“转身”,期待在“十一五”实现。
自主创新能力首当提升
从编制《化纤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的专家组了解到,中国化纤工业以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扩大规模上,忽视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导致目前我国化纤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与欧美、日本等化纤工业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差距较大,特别是在一些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事关国家安全及产业安全的高技术纤维领域,比如碳纤维、高强高模芳纶、耐高温芳砜纶、难燃耐腐蚀聚苯硫醚、超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等等,中国至今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状态。特别是在中国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迅速发展,对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需求不断增长的今天,一些国家因垄断生产而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从而达到制约我国高性能纤维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目的。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叶永茂曾痛心疾首地说,目前国际化纤界的竞争已经上升到了技术竞争的高度,我国明显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我们自己迎头赶上,绝不能奢望那些掌控这些高新技术的国家能博爱天下,拱手让给他人使用。即使在有些领域是开放的,但关键性技术,肯定要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因此,叶永茂认为,中国化纤企业应该发扬当年的“铁人精神”,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埋下头来,吃几年苦,不相信中国人不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拿下碳纤维等高性纤维的关键技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规划指导化纤工业“十一五”发展的贺燕丽副司长表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行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十一五”期间,化纤行业要把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全行业的创新精神。特别是要加大科研投入和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纤维及新材料、生物质工程和各类差别化、功能化纤维技术,从根本上改变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可持续发展能力须全面提升
中国化纤工业除了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之外,还有资源约束矛盾突出、同质化产能发展过快、节能环保仍然落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化纤工业90%以上的产品是石油产业链产品,在目前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原料成本已占生产成本的80%以上。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理事长郑植艺认为,尽管提倡资源的全球性共享,但仍然苦于近年来中国化纤工业由于国内原料缺口大、进口依存过高,而被原料牵着鼻子的窘境。郑植艺虽不主张“前院卖奶,后院养牛”式的做法,但也迫于原料成本的压力以及力所不能及的不安全感,建议国家尽快放开化纤原料投资领域,大力发展原料工业,改变国内化纤原料工业发展滞后、化纤产业链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状况。同时,他建议国内有实力的化纤企业走垂直整合式发展之路,向上游原料领域延伸。
郑植艺说,有效改善国内化纤工业原料紧缺的矛盾,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解决。最近,协会倡导企业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规避PTA市场风险,保护企业利益。在此基础上,行业协会今年还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推出MEG新的期货合约品种,为降低行业运行风险创造有利条件。
郑植艺对中国化纤工业审视的目光是客观而自信的,他表示,中国化纤工业要在保持现有常规品种竞争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技术纤维素、差别化纤维素及生物质工程,力争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在“十一五”时期实现由数量型向技术效益型的漂亮“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