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4-17 | 在线收藏 |
---|
近年来氧化铝行业产能迅猛扩张。2006年全国氧化铝总产能达1901万吨,同比增幅达102%;总产量接近1600万吨,同比增长达59.4%,行业开工率在80%以上。作为烧碱的下游主要消费大军之一,去年烧碱市场的圆满收局不能不给氧化铝行业记一大功。然而产能的过度扩张必然存在隐患,随着烧碱价格的水涨船高,氧化铝企业要为烧碱上的高投入买单,一旦成本难以承受,必然促使其延伸产业链条转向烧碱市场进行分羹。但笔者认为,氧化铝企业配套氯碱产能要三思而后行。
今年,山东信发铝电集团年底有可能形成300万吨的生产能力,同时自配25万吨的离子膜烧碱装置;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氧化铝产能将达400万吨,同时公司也远景计划配套50万吨离子膜烧碱;山东铝业再次扩建9万吨离子膜烧碱,共达到15万吨烧碱生产能力。如果氧化铝企业自用烧碱装置达产,必然分羹烧碱市场份额,市场平衡格局将打破。
当然,氧化铝企业瞄准氯碱也有一定的必然性。氧化铝单吨耗烧碱量在100~130千克之间,而新建项目投产前期填充母液量消耗更大,单吨耗碱高达160~200千克,上百万吨的氧化铝企业若保证正常生产,每月所需烧碱必须获得稳定的供应渠道。即使寻求到了稳定的上游供应商,但由于运输也会造成烧碱采购成本的增加,而且随着液体危险品物流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综合及长远考虑,涉足氯碱十分必要。
但涉足氯碱领域也需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要有资金支持。近两年高出成本两倍甚至三倍的暴利时代使大中型氧化铝企业聚集了大量的投资财富,筹资不成问题。二是具备较大规模。如今随着氧化铝行业的快速扩能,要想在市场竞争中长久分羹,走规模效益之路无疑是明智的选择。而且投身氯碱,若没有大规模下游支撑,将造成产能的重复性浪费。此外,碱氯平衡一直困扰着氯碱企业,烧碱满足了氧化铝的需求,但液氯高剧毒产品的处理又是一道难题。这样,延伸的氧化铝链条在优化、升级自身产业结构的同时,又相应加剧了另一产业的产能过剩矛盾。
业内熟知,国内烧碱生产重地在山东,而山东省的氧化铝企业却热衷氯碱投资,原供给氧化铝企业的烧碱余量产出,短期价格下跌将不可避免。不过山东沿海岸线较长,出口优势明显,被企业重视的出口贸易如火如荼展开,为烧碱长远出路寻找到了突破;山东烧碱下游结构多样化,氧化铝、造纸、化纤、纺织、印染、味精、化工等多行业引动烧碱内需,烧碱市场今后一段时间的供求平衡仍较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