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经济学家纵论中国当前经济形势
昨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4”上,数位国内外经济理论界权威泰斗纵论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纷纷为中国宏观经济献策支招。
吴敬琏:运用总量调控实现软着陆
吴敬琏认为,在当前的条件下,宏观调控完全排除行政手段是不可能的,但应该有重点。政府还是应该先用经济手段,同时辅助某些行政手段,这样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会大一点。他表示,政府在转型社会中要起到真正的调和社会矛盾作用,为建立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各种基础性的设施。吴敬琏认为,政府自身必须进行改革,从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从资源的基本配置者转变成为提供外部环境的服务型政府,做到真正的宏观调控。
厉以宁:投融资体制改革是关键
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分析近期的物价上涨情况时表示,造成物价上涨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仅仅通过紧缩性的政策得以解决。只有局部地区和局部行业确实存在投资过热的现象导致的涨价,需要动用紧缩性的政策。但他同时也表示,仅靠紧缩尚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地方保护主义的取消和企业的改造。他分析说,当前中国的失业问题比通货膨胀更为紧迫,按照经济学里的“木桶原理”,这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
黄达:人民币将跻身国际重要货币
著名金融学家、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黄达预期,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应该是“在摩擦中妥协,在妥协中协调,在协调中寻求合作”,未来将是一场人民币的风云际会。在这样乐观的前瞻下,黄达建议大家不要为了这种进程中的矛盾和对抗而大惊小怪。黄达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货币对外的比价必定会越来越提高,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必定是长期的也是必然的。因此,如何释放这个压力,就需要我们把短期和长期的政策统一起来。
蒙代尔:关注能源等根本性问题
“欧元之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说,出现物价上涨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过热,这只是因为人民币盯住美元而产生的物价上涨。现在应更加关注电力、能源等其他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在经济没有过热的情况下,就不需要对货币重新估值。一方面,中国的人民币区域还不是很大,另外在人民币还不完全可兑换的情况下,对汇率做大的改变会带来一系列的危机,如导致外国投资下降,经济增长放缓,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出现,国有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延缓人民币可兑换进程,提高失业率水平,影响人民币未来在中国以外地区的地位等,这对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是没好处的。
菲尔普斯:过量投资将被消化
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德·菲尔普斯认为,中国要想成功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专业技术,因为美国过去一段时间向中国转让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存量技术已经不多了。因此,中国需要建立一批高水平的金融机构,为商业人士的新想法提供融资支持。他认为,目前中国的过量资本对中国而言是过渡性的问题,它将在2-3年内很快得以消化,不会产生长期负面的影响。中国面临的长期要解决的问题是投资决策上的低效和不良投资,为此,中国应进一步加强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