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市场资讯(VIP) >> >> 正文

山西焦炭联盟调控产能到调控市场和价格跨越

2007-6-29 在线收藏

     4月22日,备受关注、酝酿已久的山西焦化企业联盟成立。来自山西、河北、山东和陕西等地的212家焦化企业成为首批盟员。
  按照联盟盟约,所有盟员将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调节产量、平衡供求、强化自律、主动协调、全局联动,共同维护市场运行秩序,努力推进焦化产品价格平稳运行,真正实现上下游产业互惠共赢。
  200多家盟员企业的希望是,所有企业可以凝聚在一起,依靠焦炭联盟,实现从调控产能到调控市场和价格的跨越。
  生死之变促成生死联合
  2005年,极度辉煌的山西焦炭顷刻间跌入低谷,焦炭价格一路下滑,从顶峰时的每吨450美元跌至2006年3月份的每吨116美元左右,山西焦炭企业一蹶不振,焦炭行业遭遇整体性亏损。
  导火线源于产能过剩。2003年受焦炭暴利驱动,山西各地纷纷上马炼焦项目,导致焦炭产能在短时间内便出现严重过剩。当时的大环境是,到2005年左右我国机焦产能达到3亿吨左右,但其时国内的焦炭需求量仅为1.85亿吨。
  一方面是焦炭上游煤炭价格大幅上升,焦炭企业采购炼焦煤的成本不断增加,国际市场上,由于中国整体产量增加,买方侃价实力迅速增强,导致山西焦炭在高成本和低销售上进退两难;另一方面,为谋求生存,减少积压,收回资金,各大小焦化企业竞相压价倾销,试图力保不失,然而这种恶性竞争却让整个山西焦化行业处境更加艰难。企业焦炭生产越多亏损越多,但是如果停炉不产,则意味着整个投资将毁于一旦。在2005年9月前后,每产一吨焦炭生产企业的亏损额度至少在200元以上。
  归结来说,产能过剩导致了恶性竞争,而恶性竞争无疑又加剧了焦炭行情的恶化,形成一个必然走向败局的怪圈。“这是一场内讧、一场内耗”,相关专家称,其结果是行业内没有一个赢家,许多焦炭企业都挣扎在生死线上。
  必须联合起来收拾残局、控制局面。也正是面临存与亡的选择,促成了山西焦炭企业生死联合。
  从山西焦协到焦炭“欧佩克”
  作为山西焦炭企业联合体和主心骨的山西焦化行业协会众望所归,担起了团结焦企、压产救市的担子。经过一系列的前期工作和专题会议铺垫,2005年6月,山西焦协召开会员大会。200多家焦炭产运销企业签订了令业界广泛关注的《绵山公约》。
  公约规定,所有参加签字的焦炭生产企业,将按照企业投产规模20%—40%的比例减产。企业出售焦炭不得恶意降价。同时,公约还规定了极其严格的惩罚措施。
  此后,经过山西焦协和焦炭企业的共同努力,焦炭价格成功地进行了数次提价,逐步处于“恢复性”的增长中。从去年第二季度开始,焦炭价格全面止跌回升。到去年8月初,焦炭内贸价格比一季度平均回升200元/吨左右,焦炭出口价格由一季度的120美元/吨左右,回升到170美元/吨左右。据不完全统计,仅从去年二季度以来,受焦炭价格回升影响,我省焦炭销售收入增加100多亿元,焦炭企业实现扭亏为赢。
  这一场大难,让山西的焦炭企业看到了联合的力量,看到了一个拳头对外的威力。而整个焦炭行业能够转危为安,作为焦炭企业代表的山西焦化行业协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场危机中,山西焦协初步尝到了调控焦炭产能和焦炭价格的甜头。而在此前,为争取山西焦炭长久性的健康发展,一个更大的念头早已在酝酿之中。
  2003年初,山西焦化行业协会改组后,便开始推动在山西组建“焦炭联盟”。2004年10月,协会向省政府正式提交了申请报告,2005年,山西向国务院呈报了《山西省政府关于组建山西焦炭企业联盟的请示》并得到批准。
  2006年12月29日,省经委和山西焦协组织有关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经过反复论证,山西焦化企业联盟最终确定组建方案。
  “与协会相比,焦炭联盟将不局限在一省之地,范围更广,其目标任务也更为明确、直接”,山西焦化企业联盟秘书长张岗峰称,“联盟主要任务是平衡焦炭产量和输出量,调控国内、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对上稳定炼焦用煤的来源,对下稳定焦炭用户,合理配置运力资源,稳定市场价格,确保行业稳定、合理的利润。”
  因为联盟的组建形式和作用类似于国际上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因此,联盟也被称为焦炭“欧佩克”。
  谋求两个市场的话语权和控制权
  我省焦炭输出量约占国内市场总贸易量的80%,焦炭出口量约占国际市场总贸易量的50%。以此比例而论,一直以来,山西焦炭都在争取掌控包括定价权在内的两个市场的充分话语权。
  然而,现实充满了残酷。长期以来,我省焦化企业点多面广、分散经营、总量过剩、无序竞争、资源浪费、污染环境,导致焦化行业几度大起大落,教训惨痛。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话语权,市场疲软之时尤其如此。2005年,焦炭市场的寒冬遭遇至今令人胆寒。
  全面整合与提升,联合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促进焦化行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成为我省焦化企业迫切之需。
  2006年我省累计生产焦炭9200多万吨,约占全国的1/3。如果再加上山东、河北,三省的焦炭产量达到1.6亿吨左右,占据了全国焦炭市场的“半壁江山”。
  正是基于这样的实力,也是对之前路线的“拨乱反正”,山西焦炭联盟有理由将眼光放得更为长远:通过调控焦炭产能,进而谋求国内外市场的充分话语权和控制权。
  市场话语权和控制权最核心部分是价格的调控。如果说,在山西焦协阶段,山西焦炭通过控制产量,还是在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地做出提价尝试的话,那么,在焦炭联盟成立之后,山西焦炭可以联合省内省外的盟员企业,“放开胆子”确立国内焦炭市场的行情,并以此影响国际市场的焦炭价格。
  因为有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的背景,在联盟成立之前的山西焦协阶段,主要是控制焦炭产能,解决的是发展困境的问题;联盟成立之后,则在产能控制这个根本的基础工作之上,主要是平衡市场的供给关系,掌握绝对意义上的焦炭定价权和市场调控权,解决的是长远发展的问题。
  在此意义上说,从山西焦协过渡到山西焦炭联盟,就是实现从调控产能到调控市场和价格的跨越。
  很多专家对焦炭联盟的未来做出了展望,联盟作用一旦发挥出来,对于国内焦炭市场而言特别是价格和产能的调控无疑于“一场地震”,而其对于国际焦炭市场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拥有的话语权也将日甚一日。

  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焦炭联盟要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也决非一天两天的事情。这其中,会员企业之间的关系磨合,能否步调一致,拧成合力,也成为最大的考验。
  山西焦炭联盟寄托了一个行业和这个行业从业者太多的希望。虽是任重道远,却是曙光在前。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