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市场资讯(VIP) >> >> 正文

对当前山西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判断与思考

2007-7-10 在线收藏
内容提要:国家近期货币政策的频频出台直至三率齐动,传递出了一个强烈的紧缩信号。山西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是否同样面临着过热的风险和压力?通过与全国和中部省份的对比分析,结合山西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的周期和特点,从影响经济发展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研究山西省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可以发现,山西省当前经济呈现出与全国经济发展不同的走势。全国经济2003-2006年逐年递增,而山西省新一轮经济周期在2004年达到顶峰后,2005、2006年经济呈回落态势,近两年山西省投资率虽然偏高但消费增长平稳,2007年以来双双呈逐月回落之势。在国家节能减排、宏观调控等紧缩政策下,山西省经济在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平稳运行持续时间会更长,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努力改善投资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消费的升级换代,从而实现全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近一段时间以来,防止经济由“快”转“热”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成为政府和各界关注的焦点。观察这一时期的经济现象不难看出人们的担忧:经济增长较快、物价上涨明显、股市近两年的持续“疯狂”,更让人们感受深刻的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今年5月19日央行宣布了三条政策--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至5%、分别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0.27%和0.18%、从6月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1.5%,这是央行自2006年以来第八次、2007年以来第四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06年以来第三次、2007年以来第二次提高存贷款利率。从原来一年或数年一次有升有降的调整变为一年数次且一路上调,直至三率齐动,这是前所末有的“组合拳”出击。这些都无疑给人们传递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经济面临着“热”的风险,国家正在采取“紧缩”政策。山西省的经济运行情况如何?是否同全国和中部省份一样面临着“热”的风险和压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山西省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有哪些?本文通过与全国和中部省份的比较,通过对山西省宏观经济运行(供给和需求)轨迹的研究对山西省当前经济运行状况做以分析判断,以期对今后的政策取向提供参考。

 

  一、从供给情况来看,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平稳运行阶段。

 

  经济过热主要是指经济增长太快,同时又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一般地讲,经济增长率是因,通货膨胀率是果,过高的经济增长率往往导致资源的紧缺并引发过高的通货膨胀率。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的冷热最终落实在经济增长率上,山西省当前的经济增长情况如何?

 

  与全国和中部省份相比,山西省目前的经济增长正处在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平稳运行阶段。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也称经济波动。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下降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按照经济周期理论来划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大致经历了三个经济周期,即:1981-1991年为第一个经济增长周期,期间经济增长最高点为1984年,当年GDP增长率为21.6%;1991-1999年为第二个经济增长周期,期间经济增长最高点为1993年,当年GDP增长率为13.1%;当前山西省正处在经济增长的第三个周期,即从1999年至今,本轮周期的最高点为2004年,当年GDP增长率为15.2%,2005、2006年GDP分别比上年增长12.6%、11.8%,呈缓慢回落态势。而与全国和中部省份最新经济周期的对比来看,全国经济增长2003-2006年GDP增长率分别为10.1%、10.4%、10.7%、11.1%,呈逐年递增之势;中部其它五省中除江西近年来呈缓慢回落(2003-2006年江西GDP增长率分别为13.2%、12.8%和12.3%)以外,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经济增长都较为强劲,2006年山西经济增长在中部居最后一位,比最高的河南(14.1%)低2.3个百分点。综合各经济增长因素和经济运行规律,我们认为,当前山西省经济运行正处在新一轮经济周期的“缓慢回落、平稳运行”阶段。

 

  进一步分析山西省今年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可以看出,今年的高增长是在去年同期较低基期的基础上实现的。今年一季度,全省实现GDP总量1098.8亿元,首次一季度突破1000亿元大关,相当于山西1995年全年GDP总量(10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6%,这一增幅高于去年同期(10.1%)4.5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全年(11.8%)2.8个百分点,且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1.1%)3.5个百分点。山西省经济从2001年始连续6年两位数增长且在2004年达到高峰,今年一季度的增长为近两年最高水平,是否意味着山西经济将出现新的回调和反弹?需要我们对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做因素分析:从基期情况来看,去年一季度,山西省GDP增速为10.1%,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0.2%)0.1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29位,在中部六省中居倒数第1位,为山西省近年来最低水平;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工业来看,去年一季度,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20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区和中部六省中分别位于第29位和第6位;从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看,去年一季度,山西省城镇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35.3%,增幅虽然高于全国5.5个百分点,在全国居第15位,但在中部居倒数第二位,仅高于湖南1.7个百分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山西省今年一季度GDP的高增长是在去年同期较低基期的基础上实现的,去年基数较低是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且仍然低于本轮周期的高峰年。

 

  国家宏观“紧宿”政策将对山西省今后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正是通过产业之间的关联而实现的。产业间关联度就是产业间的关联关系,即产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研究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对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分析利率调整对其他部门影响的主要参考依据。根据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和投入产出消耗系数的经济意义,某部门所在行的直接消耗系数表示各部门的单位总产出对该部门产品的消耗量。因此,分析其他行业对金融业的依赖关系只需考察金融业所在行的直接消耗系数,由此可以看出各部门对金融业的依赖程度大小、利率调整对各部门经济的影响量。为了测算国家贷款利率调整对山西经济的综合影响以及对各行业的影响,我们利用最新年度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全面测算。从测算结果看,贷款利率上调将直接影响山西年度经济总量5.5亿元,分主要行业看,影响较大的前十个行业分别为:批发和零售贸易业1.2亿元、其它服务业1.1亿元、冶金工业0.5亿元、煤炭工业0.4亿元、装备工业、建材工业、运邮业和化学工业均为0.3亿元、其它工业和旅游业均为0.2亿元,其中涉及工业行业六个,第三产业四个。银行利率上调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增加各行业资金使用成本来体现的。对这次利率上调导致山西生产成本增加的情况,如果不用产品和服务价格上升来转移的话,将对山西省当前GDP的总量影响0.1个百分点。国家此次旨在控制银行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过大而进行的利率调整,虽然对山西省经济总的影响不大,但中央紧缩银根、控制经济增长速度的信号很明显,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尤其是山西特殊的产业结构,在与安徽等中部省份相比,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将对山西省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合理有效地控制信贷规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将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从需求角度判断,当投资率持续在高位上,且伴随着较高的消费增长率时,宏观经济才有可能处在偏热过热状态。与山西省近年来较快的投资增长相比,消费增长相对平稳。进入2007年以来投资、消费均呈回落态势。

 

  经济增长是供给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按照经济学原理,供给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需求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短期因素,因此,研究经济冷热除观察长期因素处,还应重点观察短期经济增长的变化,即从需求角度研究经济增长。

 

  与经济增长相对应的需求可以归并为三部分,即通常所说的“三大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货物和服务净流出。从山西省改革开放以来“三大需求”的变化来看,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1、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消费需求占GDP的份额平均为52%,这一比例在年度间较为稳定,比例高的为62.1%,低的为47.1%,高低相差15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实际增长率波动较小,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多数年份的增长率处在8%-12%之间,消费需求的相对平稳性与其市场化程度高,政府干预少有很大关系;1978年至2004年,山西省消费需求占GDP的份额一直高于投资需求,就是说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一直大于投资的贡献,从2004年开始,随着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山西省出现了消费需求占GDP的份额低于投资需求的现象,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鲜明反差(全国2004、2005年消费需求分别大于投资需求11.1、9.3个百分点),当引起有关部门关注。2、投资需求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投资需求占GDP的比例波动较大,比例低的为27%,高的为53%,相差26个百分点。从逻辑关系看,投资率的波动主要是由于投资增长速度引起的,通常情况下,较快的投资增长对应着较高的投资率,较慢的投资增长对应着较低的投资率,统计数据显示,山西近二十年来的投资增长速度起伏较大,既有低于2%的,也有高于30%的。投资的这一变化特点与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有密切关系,在我国,政府历次的“扩张”或“紧缩”经济的落脚点几乎都集中在投资上。这种操作方式虽然存在不少弊端,但见效快却是不争的事实,国家近期货币政策的频繁调整,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控制投资的较快增长。3、货物和服务净流出(流出-流入)是一个差额指标,其占GDP的比例很小,有的年份为正数,有的年份为负数,1980年以来,除1987年为-10.5%、1981年为15.1%外,一般稳定在-5%-+5%之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山西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很有限。归纳三大需求的特点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难看出,消费需求相对稳定,客观存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弱于投资需求,投资需求由于它的起伏波动很大,经济增长的起落往往由它引发。因此投资率是反映经济冷热的敏感指标,货物和服务净流出自身变化较大,但占GDP的比例很小,它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力也弱于投资需求。进一步看,投资增长又有一定的惯性,事实上,投资项目的建设工期一般需要几年才能完成,如果集中上一大批项目,由此引起的投资高增长往往要持续几年,当投资高增长诱发了经济全面过热时,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迫使经济降温,使其回归到适度的经济增长区间。这也就是人们十分关注投资增长态势、关注投资率变化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三大需求”变化表

 

单位:%

 

年份

支出法GDP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货物和服务净流出

1978

100

52.2

38.6

9.2

1979

100

51.3

30.0

18.7

1980

100

57.8

30.1

12.1

1981

100

57.8

27.1

15.1

1982

100

56.9

31.1

12.1

1983

100

57.9

35.2

6.8

1984

100

53.5

41.0

5.5

1985

100

56.3

49.9

-6.2

1986

100

57.4

47.6

-5.0

1987

100

60.0

50.5

-10.5

1988

100

61.7

45.9

-7.5

1989

100

60.5

44.1

-4.6

1990

100

60.5

43.6

-4.1

1991

100

60.6

37.7

1.7

1992

100

62.1

40.9

-3.0

1993

100

61.8

44.8

-6.5

1994

100

61.1

43.9

-5.1

1995

100

57.5

37.8

4.6

1996

100

57.9

37.4

4.7

1997

100

57.9

38.7

3.5

1998

100

49.6

48.3

2.1

1999

100

51.5

47.2

1.3

2000

100

51.8

46.9

1.4

2001

100

53.0

46.6

0.5

2002

100

53.2

46.9

-0.1

2003

100

50.3

49.2

0.5

2004

100

48.9

51.3

-0.3

2005

100

47.6

53.1

-0.7

2006

100

47.1

54.2

-1.3

 

 

 

 

 

 

  仔细分析不同经济周期“三大需求”的变化可以发现:当投资率持续在高位上,且伴随着较高的消费增长率时,宏观经济才有可能处在“偏热”或“过热”状态。从三大需求的变化特点是否可以认为投资率的高低就是反映经济冷热的唯一指标呢?让我们从山西经济的发展历史来分析。先看八十年代,1984年为山西省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高峰年,GDP增长21.6%,投资以罕见的速度增长,当年投资比上年增长39.1%,投资需求对GDP的贡献为41%,明显高于改革初期各年投资对GDP的贡献,通货膨胀现象也随即出现,由于居民消费价格的变化存在约一年的滞后期,1985年居民消费价格在1984年的基础上猛涨了8.5%;进入九十年代后,山西经济发展又一次步入过热状态,1993年又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高峰年,当年GDP增长达13.1%,明显超过10%左右的潜在增长率水平,同期物价指数也大幅度上升,居民消费价格1993-1995年分别上涨15.1%、25.1%和16.9%,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投资率较大幅度上升,1993年投资比上年增长23%,投资率高达44.8%,1994年国民经济开始减速,当年GDP增长率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这一年的投资率也有所回落,为43.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5年比1994年回落8.2个百分点,可见,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同向变化,投资率水平确实反映了这一时期经济的冷热,与较高投资率对应的时期正好是山西经济过热时期。山西经济发展步入第三个增长周期以来,由于诸多结构性矛盾的制约,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一直比较明显,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现象,1999-2002年,山西省经济年均增长9.9%,在这四年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三年是下降的,然而这几年的投资率却较高,平均为47%,高于“八五”时期(41%)6个百分点,高于“九五”时期(43.7%)3.3个百分点。如何看待这一不同于过去的现象呢?2003年山西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几乎平分秋色,各领风骚,从2004年开始,投资需求便超过消费需求占GDP的份额且逐年上升,2006年达到54.2%,如果按以往的标准判断,过高的投资率意味着经济早已处于过热状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2005、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仅分别上涨2.3%、2.0%。这种矛盾现象说明,投资率的高低不是判断经济过热的唯一标准,在投资率之外,还有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通过对比发现,消费增长率是另一识别经济冷热的重要指标。消费增长率较高时期通常是宏观经济偏热或过热时期,前面提到的两个过热时期情况就是如此,而1999年前后,投资率已接近50%而由于消费增速较慢,未出现经济过热现象,近两年,消费虽然也在两位数增长,但与投资的快速增长相比,消费增长依然显得较为缓慢。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经验性的判断标准:当投资率持续在高位上,且伴随着较高的消费增长率时,宏观经济才有可能处在“偏热”或“过热”状态。也就是说当持续高位的投资率与消费高增长同时出现时,应考虑经济是否已处于“过热”或“偏热”状态。山西省近年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事实正好印证了这样的判断标准。

 

  今年前五个月,山西省投资与消费呈逐月回落态势。进一步分析今年前四个月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二至四月累计增长速度分别为29.5%、27.1%和24.1%,呈逐月回落态势,1-5月累计增长为24.6%,略有回升。与全国和中部六省比较,一季度山西投资增速相对较慢,城镇投资增速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第15位,在中部处于最低水平,比中部六省城镇投资平均增速低9.5个百分点。为此,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二至四月累计增长速度分别为17.6%、17.0%和16.6%,亦呈逐月回落之势,1-5月为16.9%,略显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今年一至五月分别增长2.0%、2.7%、2.9%、3.0%和3.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温和上扬,主要是去年出台的一系列公用事业和服务项目价格政策性调价的滞后影响。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和国家储备资源的投放,以肉、蛋等为主流的食品价格的上涨将会逐步回落。

 

  三、对未来山西经济走势的判断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由于山西省特殊的产业结构和国家宏观紧缩政策的影响,山西省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与全国不同的走势,正处在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平稳运行阶段,总体看仍处于一种比较有利的状态。2007年上半年和全年山西省经济将呈现“高速开局、平稳运行”的发展态势,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的可能性很大,预计全年经济增长仍将保持两位数以上。这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政府宏观调控渐趋成熟。从2004年国家在九年八次降息后的首度加息,到现在的这一渐趋常态且刚柔相济的货币政策的出台,表明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和驾驭经济运行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得到了更好地保障和护航。从山西省不同经济周期的起伏变化还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波幅缩小、经济周期低点抬高,表明山西省经济基础在逐步完善、政府宏观管理水平逐渐成熟,经济大起大落对经济运行机制的损害在逐渐减小,我们认为今后山西省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将会稳定在一个较为合理的区间。二是节能减排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硬指标。节能减排已不再是过去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各地今后发展中不可逾越的红线。盲目上项目、铺滩子不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投资将得到有效遏制,加上国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存贷利率等宏观紧缩政策的影响,山西投资不可能出现过快的增长。三是山西煤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和旅游业为内容的“四新产业”投资在加快。在一季度山西省投资出现回落的情况下,“四新产业”投资却增长较快,已成为带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成为一季度全省投资运行的一大亮点。再加上去年“招商引资”和“两区开发”项目的逐步落实,在改善结构和效益的同时,将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在当前形势下,依靠山西省的传统产业、寄托高耗能、高投资来带动经济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使经济在新一轮周期中的平稳运行阶段持续时间更长,应下大力气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山西“四新产业”虽然投资增长较快,但由于起步时间不长,对经济的影响还很有限。努力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增加消费对山西省经济的内生力量。山西省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长迅猛,给政府在再分配环节中调整的空间和余地更多,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阶层的收入,在实现产品消费升级换代的同时,实现消费群体的换代和接替至关重要。只有供给与需求、结构与效益在调整中实现平衡、在改革中得到提升,才能使山西省经济驶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