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冠集团即将实现纤维乙醇产业化
用秸秆替代粮食酿造乙醇并实现产业化的梦想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日前,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天冠集团”)位于南阳市镇平高新园区的纤维乙醇项目已经进入最后阶段的建设安装,这也是我国第一条年产3000吨的纤维乙醇生产线。按照工程进度,该项目计划在10月投产。8月29日,项目负责人康东亮向记者表示:“它必将在我国能源利用发展史上留下光辉而浓重的一笔。”
“6吨秸秆可酿造1吨乙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在石油资源告急、粮食相对过剩以及汽车尾气所形成的环保压力之下,我国开始有组织地开展燃料乙醇的研究和应用,而天冠集团在其中担当了倡导者和先行者的角色,率先建成了国内第一条20万吨燃料乙醇生产线。
据介绍,天冠集团的前身1939年在刘少奇指示下创建,是一个具有光辉厂史、荣誉等身的“红色”企业。作为“十五”期间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全国4家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之一,该集团现已形成50万吨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并实现了粮食原料和红薯、木薯的混合生产。
无疑,燃料乙醇的开发为化解能源危机找到了一条出路;然而,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的国情决定了以粮食为原料的能源替代战略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早在1997年,天冠集团就看到了这一点,与高校合作悄悄启动了纤维乙醇项目的研究。
“纤维质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可再生资源,包括各种农作物秸秆、花草树木,甚至是衣物、纸张等有机废弃物,这些都可以用来作为纤维乙醇的原料。”天冠集团纤维乙醇在建项目负责人康东亮介绍说,“纤维乙醇产业化是全球都很关注的课题,但是国际上对技术封锁得非常严密,我们只能借力国内高校,依靠自主创新。”
康东亮工程师是天冠集团纤维乙醇项目的技术骨干,尽管研发过程一波三折,令其大感欣慰的是,他们已经掌握了多项用秸秆生产乙醇的关键技术,中试结果显示,6吨左右秸秆可产出1吨乙醇,技术的理论转化率超过了18%。
据测算,全国每年仅农作物秸秆就有7亿吨,其中2亿吨被作为农村燃料消耗。若将其余5亿吨用来生产乙醇,可产7000万吨乙醇。再加上木材、制糖、造纸工业下脚料和城市废纤维垃圾,总计可得乙醇8500万吨,比全国汽油消耗总量还要多。
“15年内计划在河南省建设百个万吨级加工厂”
在康东亮工程师看来,发展纤维乙醇可谓一举三得:首先,纤维原料可再生,用它生产燃料乙醇,在解困能源危机方面天地足够广阔;其次,它最大的突破在于不与人畜争粮,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再次,以企业可接受的价格,每吨秸秆可直接为农民增加200元收入,按平均每户4人5亩地计算,一年可净增收1500元。
对于纤维造乙醇所产生的大量木质素,天冠集团也考虑到了其利用价值。康东亮介绍,木质素热值和等量的煤相当,粗木质素可以加工成“煤球”,纯度稍高的可做成活性炭,每吨市场价在五千元左右,而经精制的高纯度木质素则可作为添加剂用于改善聚氨酯产品的综合性能,每吨售价也在6000-10000元。
同时,康东亮也坦陈:“成本高,能耗大,是纤维乙醇项目眼下的弱项。”秸秆的收购运输储存,生产所需大量的纤维素酶、化学药品以及后期的废水处理致使生产成本居高难下,此外由于纤维吸水性强,糖化后乙醇浓度低,从而导致蒸馏环节能耗较大。对此,天冠集团董事长张晓阳认为,“纤维乙醇在技术上已趋于成熟,如今的问题是如何降低成本和关键装置的大规模化。”
据康东亮介绍,年产3000吨纤维乙醇项目计划在10月份试车,此后还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进行调试改造;预计到明年年底,可以形成万吨级生产线,并可做为标准化模块进行异地复制。根据天冠集团的调研情况,秸秆不宜长距离运输,其合理的收购半径为10公里,大约是一个乡镇的面积,一个乡镇平均五万亩地,一亩地夏秋两季产出900公斤秸秆,基本能够满足一个万吨级生产线,因此纤维乙醇适合在乡镇建厂。
另据透露,天冠集团计划在“十一五”末建成5个万吨级生产线,再用一个五年计划完成25-30个万吨级生产线,而15年内则计划在河南全省建够100个。在张晓阳看来,5年之后,我国纤维乙醇的工业生产成本以现价计有望降到5000-5500元/吨左右的水平(目前油价为6000元/吨以上),再用5-10年的产业化普及,届时将形成初具规模的基础资源产业,恰好可赶上我国经济受石油资源桎捁的关键时期。
天冠集团纤维乙醇项目从立项到建设的过程中备受高层关注。“五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天冠集团时就指出,“我们国家人口多,解决吃饭问题不容易,所以不可能大规模发展粮食乙醇,你们现在发展秸秆纤维对国家能源开发、缓解能源紧缺的矛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他还指出:“我们要超前一点、看远一点,不要老跟在人家后头。我们要大力支持这种具有创新性技术的产业。”天冠集团董事长张晓阳表示,天冠集团奉科技创新为使命,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争做全国燃料乙醇产业领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