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天:ODS替代品重任在肩
9月16日是第13个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我国自1991年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后,在多边基金的支持下,ODS(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工作进展顺利。ODS替代品的开发和推广直接关系到我国履约的步伐。国家ODS替代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教授级高工张建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我国ODS替代品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今后我们还要顺应发展趋势,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投入,规范市场秩序,以推动“补天”行动的顺利进行。
替代品呈现两大特点
张建君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一直从事ODS替代品的研究。他告诉记者,目前,ODS替代品按照替代年限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过渡型替代品,如HCFC、正溴丙烷,它们的ODP值比CFCs和哈龙要小很多,在《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发展中国家要在2040年之前淘汰这些产品;另一类替代品的ODP值为零,是真正不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这类替代品主要有HFC(含氢氟烃)、碳氢化合物(如丙烷、戊烷等)、天然工质(如二氧化碳、氨、惰性气体等)。
与原来的物质相比,ODS替代品正呈现两大特点:一方面是替代产品多元化、替代技术多元化。原来,只要一两个产品就可以基本满足一个行业的需要,如发泡行业的CFC-11、清洗行业的CFC-113、制冷剂行业的CFC-12。而现在,替代品的种类和品种很多。同时,为了改善替代品的性能,开发出了大量的混合工质。替代技术也向多元化发展,在一些传统领域中,可以不再使用这些物质,如在清洗行业,出现了免清洗、全水洗、半水洗等清洗技术,取代了原来的溶剂清洗。
由于产品性能与被替代产品仍有差距,一些产品还存在可燃性、毒性等安全问题。同时,替代品的价格也偏高,一些传统的市场需求有所萎缩。
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是软肋
在世界上,我国ODS替代品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都有一定的竞争力,我国HCFC类替代品的产能也扩张迅速,许多产品都出口到发达国家。但张建君指出,产品研发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是当前行业发展的软肋,国际上相当一部分先进的替代品生产技术都被国外公司垄断,国内替代品技术发展空间被压缩。另外进口替代品价格昂贵,许多国内企业都承受不起,致使我国ODS替代处于尴尬境地。
在替代品研发方面,国内的研发投入还不足,原始创新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开发一种新的替代品需要经过毒性评价等一系列性能评价,而国内企业缺少这方面的研发投入,所以产品性能不够完善。对于一种新的替代品,下游应用企业不愿积极尝试也是制约我国ODS替代品向高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发达国家对ODS替代品都有着完善的评价体系,而我国ODS替代品行业缺少行业标准,连最基本的安全性能、产品功效、能耗指标评价体系都没有。
企业发展要看准趋势
张建君介绍,今后,替代品的发展将更多受到产品温室效应的制约。一些HCFC、HFC类物质的GWP偏高,其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随着全社会对全球变暖的日益关注,开发ODP=0而GWP<150的替代品已成为当前替代品开发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同时,天然工质类替代品的发展值得关注。天然工质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和成本优势,在许多行业得到了应用。如二氧化碳,不仅可以用作灭火剂、发泡剂、烟丝膨胀剂等的替代品,还有望在在汽车空调、热泵型热水器中用作制冷剂。另外,碳氢类化合物也在制冷、发泡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他说,前两年替代品行业利润可观,有很多企业陆续涉足这一领域,因为我国萤石资源丰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加上国内生产企业间互相压价,恶性竞争,让国外企业坐得渔翁之利。有些替代品生产企业技术水平相当低,高能耗,高原料消耗,企业生产规模小。国外的生产线产能都在几万吨左右,而国内有的企业只有1000~2000吨/年的生产能力,4000~5000吨/年规模的生产线就相对较大,这更加重了对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因此,张建君认为,ODS生产企业要密切关注替代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要关注《京都议定书》对替代品发展的限制;不断拓展替代品的新用途,比如在传热工质、传热介质方面的用途;此外,还要加大投入,提高替代品生产技术,避免市场恶性竞争和资源能源的浪费。
编者按 今年9月16日,是《蒙特利尔议定书》签订2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13个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全面淘汰CFC/哈龙总结大会上,我国宣布成功淘汰约18万吨ODS(消耗臭氧层物质),提前两年半完成履约任务。为此,我们组织编发了ODS替代专题报道,对我国在保护臭氧层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及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回顾与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