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业在新型化进程中实现嬗变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工业战线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下大力气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努力培育发展新兴支柱产业,积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全省工业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好中加快的发展态势,在跨越式发展中实现了世纪巨变。
一、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十六大以来,山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围绕把山西建设成为全国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积极开展工作,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初步测算,2006年全省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38.57%,比2000年提高27.3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4.55个百分点。其中,传统产业新型化水平、新兴产业规模化水平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水平分别达到36.97%、31.9%和44.77%,分别提高26.42、21.06和32.68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全省工业持续高速增长。十六大以来,全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增长持续最长的时期,成为山西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2006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2485.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2年增长86.5%,年均增长16.9%;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52.3%,比2002年的42.6%上升9.6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1.5%;其中,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全省工业)工业增加值214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2年增长1.13倍,年均增长20.8%,连续4年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 15位;占GDP 的比重45.2%,比2002年的27.2%上升18.0个百分点,4年累计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2年的1.9%提高到2006年的2.4%,在全国各省(市、区)中的排位由2002年的19位上升到2006年的14位。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6年全省全社会原煤5.81亿吨,比2002年增长58.2%;焦炭9202万吨,增长57.2%,发电量1526.4亿千瓦时,增长81.3%;粗钢1949.3万吨,增长153.2%;钢材1677.6万吨,增长188.7%;原铝75.4万吨,增长184.3%;氧化铝254.8万吨,增长77.6%。
能源外调量不断增加。2006年全省外送能源总量47709.9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42403万吨,电力432.2亿千瓦时,洗煤4240万吨,焦炭6284.6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72.0%、68.3%、103.5%、65.8%和92.6%,外调煤炭(包括原煤和洗煤)、电力、焦炭占全省产量的比重分别为80.2%、28.3%和68.3%。
工业经济效益持续向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49.43亿元,比2002年增长2.43倍,年均增长36.0%;占全国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87%,比2002年提高0.3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6位,比2002年前移2位。实现利税总额812.62亿元,比2002年增长3.12倍,年均增长42.4%;占全国工业利税总额的2.39%,比2002年提高0.7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6位,比2002年前移4位。实现利润总额352.28亿元,比2002年增长4.66倍,年均增长54.2%;占全国工业利润总额的1.81%,比2002年提高0.7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7位,比2002年前移4位。
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迭创新高,升幅超过全国。2002-2006年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迭创新高,2003年突破100%,2005年突破150%,2006年高达166.0%,比2002年上升70.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7.52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升幅2.23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由2002年的6.57%、3.82%和1.25次提高到2006年10.49%、6.56%和1.81次)。今年1—7月再创新高,达到178.52%,比上年同期上升21.52个百分点。
三、传统产业新型化成效显著,四大支柱产业优势更为明显
2006年规模以上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合计实现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及利税分别为1783.6亿元、4677.0亿元和722.0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9倍、2.9倍和3.6倍;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为83.0%、80.0%和88.8%,分别比2002年提高11.0、10.1和9.1个百分点。
煤炭行业安全高效发展喜结硕果。近年来坚持不懈地进行资源整合,坚持清洁生产、安全高效生产、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发展非煤产业,特别“三大战役”的实施全省矿井总数大幅下降,全省煤炭行业新型化水平、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02年与2006年相比,煤矿单井规模由7万吨提高到19万吨;煤炭资源回采率由30%左右提高到60%以上;洗选率由37%提高到58%;煤炭百万吨死亡人数由1.24下降为0.85,仅为全国水平的41.4%。2006年规模以上煤炭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为841.4亿元、1784.1亿元和332.6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3.6倍、3.4倍和4.8倍;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9.2%、30.5%和40.9%,分别比2002年提高10.2、6.6和11.9个百分点。
焦炭行业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2004年起全省开始加强焦炭行业专项治理,大力改造提升落后产能,着力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机焦比重由2002年的67.3%提高到2006年的97.5%,大机焦比重由20.7%提高到77.8%。2006年规模以上焦炭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为229.1亿元、729.4亿元和87.2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4.1倍、4.5倍和5.4倍;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0.7%、12.5%和10.7%,分别比2002年提高3.6、4. 7和3.8个百分点。2007年焦炭行业形势更为喜人,1—7月,新增利润稳居全省工业各行业大类第2位,焦炭行业真正成为了全省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钢铁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大幅提高,综合效益成倍增长。全省生铁和钢材产量的比例由2002的为2.83:1调整为2006年的2.12:1。太原钢铁集团成为全球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最先进的不锈钢企业,在“中国企业500强”的排位由2002年的89位上升到2007年的68位(按上年营业收入排序)。2006年不锈钢产能达到300万吨,产量为111.0万吨,比2002年增长1.96倍;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18.0亿元,比2002年增长2.8倍;实现利税64.9亿元,比2002年增长3.5倍;吨钢新水耗用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2年下降了48.1%和40.6%。预计今年不锈钢产量将超过200万吨,营业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利税将突破100亿元。
有色工业综合竞争力明显加强。氧化铝产能迅速扩大,2006年产能已达到320万吨,产量达到254.8万吨,占全国氧化铝的19.2%,山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氧化铝生产基地之一;电解铝企业全面使用预焙槽先进工艺,能耗和污染大幅降低。2006年全省铝工业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全省电解铝产量达到75.4万吨,占全国铝产量的8.1%。其中,华泽铝电、华圣铝业、关铝股份、阳泉集团、振兴集团等五大企业产量占到全省的79%。同时,铝加工业也得到积极推进;作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镁工业生产基地,2006年山西省规模以上金属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4.3%,全国前10家生产企业中山西有5家。
冶金行业主要效益指标成倍增长。2006年规模以上冶金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为493.2亿元、1556.6亿元和199.1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7倍、2.7倍和3.6倍;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3.0%、26.6%和24.5%,分别比2002年提高2.0、1.9、2.46个百分点。
新型电力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省装机容量由2002年的1506万千瓦提高到2006年的2745万千瓦。2006年,全省30万千瓦以上大机组比重达到55.7%,比2002年提高14.5个百分点;火力发电厂供电煤耗降到373克/千瓦时,比2002年下降27克/千瓦时,其中2006年下降14克/千瓦时,是近年来下降最多的一年。全省空冷、脱硫机组从无到有,比重持续上升,2006年底已分别达到800万千瓦和1000万千瓦左右,占同期火电发电设备容量的30%和1/3左右。截止目前,全省已有1300万千瓦装机容量机组完成了脱硫设施建设任务。2006年规模以上电力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为219.8亿元、606.9亿元和103.3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3、1.6和1.4倍;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0.2%、10.4%和12.7%,分别比2002年下降4.9、3.1和9.1个百分点。
四、新兴产业规模化有序推进,发展势头强劲
振兴装备制造业取得阶段性成果。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459.3亿元,比2002年增长1.5倍。太重集团年销售收入由15.1亿元增加到55.3亿元;晋机集团年销售收入由7.0亿元增加到42.7亿元;大同齿轮集团生产的变速箱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2007年发动机齿轮出口量增长2倍以上;华翔集团已形成了年产15万吨精密铸件的生产规模,跨入全国专业铸造三甲行列,富士康集团在山西省发展迅速。
化工和医药行业发展形势看好。煤化工作为全省重点发展和培育的新的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好,具有较大的潜力和比较优势。一批具有山西优势的煤化工产品生产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工行业销售收入达到324.0亿元,比2002年增长1.5倍;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60户,比2002年增加37户;利税总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7户,比2002年增加6户。2006年规模以上医药行业销售收入达44.5亿元,比2002年增长83.4%;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9户,比2002年增加3户。
全省农副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2006年,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7.9亿元,比2002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34.1%;液体乳产量2002年4.4万吨,2006年达到30.5万吨。
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取得新进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90.84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204.7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3.9%上升到2006年的4.3%。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51.41亿元,比2002增长1.7倍,年均增长28.22%。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加快,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2006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1.97%(全国下降1.33%),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36%(全国下降1.98%),今年上半年又下降7.87%(全国下降3.87%),全省11个市同比均呈现下降态势;2006年全省工业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下降1.92%,扭转了长期上升的趋势;全省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435.7万吨,比2005年减少27.95%。今年上半年在全省工业经济加速增长(20.7%)、发电量增长19.4%的情况下,全省二氧化硫净减排4.9万吨,化学需氧量净减排0.68万吨。
六、大企业(集团)战略有效实施,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2006年全省工业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分别有780个、121个和69个,分别比2002年增长528 个、89个和53个;2006年全省大型工业企业(按新的划型标准)81个,比2002年增加31个;2006年全省有11户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比2002年增加5 个;2006年山西在沪深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股票25支,相当一批企业近年来进行了首发和增发。2006年山西名牌产品236个,比2002年增加88个;2006年全省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2个,而2002年山西省只有2个,按最新公示结果,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将增加到17个;2006年山西工业企业有中国驰名商标12件(全省15件),比2002年增加10件。
七、股份制、私有企业快速发展,企业所有制结构趋于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省各类企业竞相发展,其中股份制、私有企业发展更为迅速,股份制企业的经济总量占据了全省工业的60%左右。2006年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单位数、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352个、3579.29亿元、1288.54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的28.96%、61.19%、59.98%,同比较2002年提高8.23、18.46、19.55个百分点;私营工业企业单位数、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310个、901.0亿元、308.77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的28.06%、15.40%、14.37%,同比较2002年提高8.49、1、96、1.49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单位数、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值比重则分别下降18.58、14.59、16.83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