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市场资讯(VIP) >> >> 正文

节能减排、出口退税和准入频频侵袭

2008-1-4 在线收藏
 
   
  (1)节能减排:对化工企业是压力也是“钱景”
  随着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和国内能源消耗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和国内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现,能源节约成为政府近期重点考虑的问题,一系列相关政策相继出台。
  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2007年4月25日成立了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显示了政府对些问题的重视程度。6月3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正式公布,界定了节能减排的基本目标。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十七大”后,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生产力,协调发展已经列为各地区行政当局的首要任务,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10%。
  除通过行政性手段推进节能减排外,节能减排政策也将通过一系列经济奖励和惩罚制度来推进。近期出台的《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于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内的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财政将实行“以奖代补”的机制,按改造后实际取得的节能量给予奖励:每节约一吨标准煤,东部地区奖励200元、中西部地区奖励250元。十大重点工程中可能涉及化工行业的包括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等。
  在减排方面,国家环保总局近期发布了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对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污染因子的排污费将按照每一污染物的排污当量值进行定量收取。
  化工行业是能源消耗大户,氮肥、氯碱、甲醇等基本化工品均直接消耗大量煤炭和电力,染料、农药、基本有机化工行业则是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行业,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将对上述行业带来较大压力。但产业政策的推进对于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的压力要明显小于中、小型企业,因此将加快这些行业的产业整合进程,提高行业集中度和盈利稳定性。节能减排还将使陶瓷纤维、聚氨酯、聚醚等保温原材料和尾气回收装置的需求量上升,对鲁阳股份、烟台万华(36.25,0.71,2.00%,股票吧)、红宝丽、天科股份(15.65,-0.01,-0.06%,股票吧)等上市公司构成利好。
  (2)产业准入政策:有助于缓解产能过剩
  2007年初,国家发改委提高了电石行业准入条件,并在年内对行业内企业按照要求进行了全面审核。
  2007年12月1日起,《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开始执行。准入条件在产业布局方面要求新建氯碱生产企业应靠近资源、能源产地,东部地区除搬迁企业外原则上不再新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和与其相配套的烧碱项目;在规模方面要求新建烧碱、聚氯乙烯装置起始规模必须达到30万吨/年及以上;工艺方面要求新建、改扩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必须同时配套建设电石渣制水泥等电石渣综合利用装置,现有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配套建设的电石渣制水泥生产装置规模必须达到1000吨/日及以上。准入条件还从能耗指标和环保方面对新建项目设定了标准。
  2007年11月,发改委发布的我国第一部《煤炭产业政策》对于煤化工项目作出明确规定:在水资源充足、煤炭资源富集地区适度发展煤化工,限制在煤炭调入区和水资源匮乏地区发展煤化工,禁止在环境容量不足地区发展煤化工。
  (3)出口退税率调整压迫产品结构升级
  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本次退税率下调中涉及的化工产品占化工类商品税号总数的95%左右,包括有机产品、无机产品、涂料、颜料、染料、化肥、农药、塑料和橡胶及其制品、表面活性剂、制冷剂和香精香料等多个领域;涉及石油和化工类产品有1031项,出口金额占2006年全国石油和化工产品出口总额的77.9%。
  对上市公司影响较大的化工品包括:所有染料的出口退税率全部由13%降至零,氯碱行业的主要产品聚氯乙烯出口退税率由11%下调至5%,烧碱的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为零,炭黑出口退税率降至零,轮胎等橡胶制品、橡胶助剂等出口退税率全部下调至5%,农药制剂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原来的11%降至5%,原药从13%降至5%。
  基础化工产品毛利率水平平均约20%,净利率水平约5%,退税率下调5-13个百分点对很多产品的盈利能力打击较大。部分产品或许可能通过提高出口价格将政策的不利因素转嫁出去,但多数出口产品竞争激烈而难以提价。持续调降出口退税率使国内低附加值的化工品生产失去生存能力,强迫化工行业逐步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