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化工 青春焕发的“白产业”
去年,就在煤化工热潮席卷了神州大地的时候,与煤化工这一“黑产业”相对的“白产业”——盐化工也在全国各地发展得如火如荼。盐化工的这一产业现象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是什么原因促使盐化工的这一“巨变”?它带来了什么?同时它又暴露了什么?
表现:项目空前火爆
在主要行业媒体上,有关盐化工的重大新闻连续不断:
2007年1月18日,中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盐业有限公司成立,该新公司实施在新疆的盐化工和盐的深加工等项目的开发建设。
2007年5月23日,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该公司将打造一流的中南盐化工基地。
2007年9月28日,中盐吉兰泰盐化集团公司年产4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该项目一二期工程总投资高达59亿元,包括年产40万吨聚氯乙烯、36万吨烧碱和60万吨电石等。
2007年10月23日,中盐总公司获得了山西运城盐化局的全部国有产权,从而将山西运城盐化局控制的南风化工纳入旗下。中盐预计在未来五年内投资53亿元,将中盐运城盐化(集团)有限公司打造成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盐化工生产基地。
2007年11月8日,华泰化工集团百万吨离子膜基地项目一期工程——5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东营经济开发区新材料园区举行。
2007年11月25日,中国岩盐之都——河南叶县授牌仪式暨盐业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神马集团将投资185亿元,建成年产200万吨离子膜烧碱、200万吨聚氯乙烯树脂、400万吨水泥和聚氯乙烯型材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2007年12月27日,中盐江西盐化有限公司10万吨氯酸钠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奠基仪式在江西新干县盐化工业城举行。该公司是由中国盐业总公司与江西省盐业集团公司合资组建的,双方的首个合作项目是在江西省樟树市建设年产30万吨纯碱项目。
2007年12月28日,河南省永煤集团斥资15亿元打造的濮阳盐化工生产基地奠基,该基地一期工程为年产20万吨离子膜烧碱和25万吨电石法聚氯乙烯,一期工程完工后,该公司将在濮阳市盐矿资源区打造盐化工工业园。
2008年1月9日,中国盐业总公司与安徽省盐业总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出资组建中盐安徽盐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盐化工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很快为政府部门所认识。盐化工项目投资少,见效快,技术上相对容易掌握,可以大量吸纳就业。而且盐资源不像石油资源那样为国家垄断,地方政府有更大的自主权。为此,各省还纷纷将盐化工项目列入“十一五”规划。山东省将以潍坊、青岛、东营、滨州为中心,打造盐化工产业集聚区,预计到2010年,其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0%。河北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积极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和盐化工,稳定发展农用化工,加快发展有机化工、合成材料、精细化工,延伸产业链条。河南省已把盐化工产业确定为列入“十一五”规划和大力发展的4大化工产业之一。江西省“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盐化工产业基地。
所有这一切无疑在传达一个信号,盐化工项目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主因:资源经济当道
纵观近几年国内经济走势,可以发现所有资源型产业都火爆起来了,油、煤、电、盐、气,无一例外。拥有资源,就等于拥有了聚宝盆。我国盐储量丰富,盐矿资源基本分布是东部海盐,西部湖盐,中部井矿盐。矿盐青海省保有储量最多,占全国储量的80%;四川、湖北、云南和江西等省资源亦极丰富,每省保有储量均大于百亿吨。2006年全球共生产加工盐产品2.4亿吨,中国产盐量达到4800万吨,首次超过美国的460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产盐大国。资源优势成为盐化工热的直接催化剂。
为促进当地资源充分利用,招来盐化工项目的“金凤凰”,各地政府纷纷为盐化工项目度身定做各种优惠政策。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税收优惠。如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人民政府允许新上盐化工企业享受“老、少、边、穷”地区优惠政策,三年内免征所得税,属于国家鼓励类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还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该县的工商部门、水利部门、城建部门、环保部门等均为盐化工项目提供方便和优惠。江西2007年11月向全球推出高达97亿元的盐化工招商融资大餐,将已敲定的32个盐化重点发展项目作为该省盐产业的近中期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同时在用地、税收、投融资等方面也有配套优惠政策推出。湖南省、湖北省、青海省等地方政府在支持盐化工项目方面也“各庄有各庄的高招”。一时间,长期备受冷落的盐化工项目成了人见人爱的香饽饽。
比起受到充分重视的石油化工来,我国盐化工长期以来几乎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很少有省份把经济发展的宝押在盐化工上。一直到2006年6月6日召开的全国盐业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贺燕丽还这样介绍盐化工:我国盐化工发展缓慢,资源利用水平低。制盐工业仍主要以单一的制盐业为主,资源利用率很低,卤水化工、水产养殖、盐田生物等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而且起伏较大,产业化进程十分缓慢。
盐是化学工业最重要的基础原料,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以盐为原料,可生产工业和农业用产品达15000种之多。传统观念认为,不包括海水淡化和水处理技术,以原盐为原料的化工和制盐后的苦卤工业称为盐化工,其产品主要是两碱行业的纯碱、烧碱、液氯、盐酸等大宗基础化工原料,还有钾、镁、溴等系列产品。但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逐渐扩展到盐化工领域,而盐化工也逐渐向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领域渗透。这些大宗基础化学品还可进一步深加工形成产品系列,如有机氯产品系列、无机氯产品系列、氯酸盐系列和氢气产品系列等。它们可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肥皂、染料、冶金、陶瓷、玻璃、塑料、医药等领域,也可用于制造漂白粉、有机化工中间体、合成树脂、香料、除草剂、防腐剂、灭火剂等。在可以创造出庞大的下游产业的今天,盐资源当之无愧地成了可以与石油、天然气等并驾齐驱的项目引擎之一。
在我国,制盐行业只是一个资源采掘和初级加工的行业,深度开发不够,产品附加值较低,发展空间有限,即使是一个产能上100万吨的大型制盐集团,其产品仍然只是盐化工产业链条上的一环,其销售额仍然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低水平的制盐业在竞争中孱弱得几乎“无缚鸡之力”。这就促使制盐企业思考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核心竞争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延长产业链,形成盐产业集群,向盐化工发展。
制盐行业拉长产业链的努力立即得到了下游化工行业的热烈响应。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盐碱两行业长期隔离分开,虽同一条产业链,却“老死不相往来”。改革开放以后,下游化工行业率先放开,走进市场,但盐行业却坚持垄断管理。十几年来,化工行业一直在呼吁打破行业界线,实现盐碱联合。这一要求主观上是化工企业欲挣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彻底走向市场的反映,客观上则是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4月12日颁布了《全国制盐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制盐工业的发展方向,这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第一个由国家为盐业制定的发展规划。《意见》鼓励大中型盐碱企业形成紧密联系,建立战略联盟,互相参股,共同发展。在2006年6月7日的全国盐业总结大会上,发改委工业司轻纺处王伟处长也指出,中国盐业要做好由大向强的准备工作,拉长产业链,通过产销一体化,盐碱联合,大力发展盐化工和综合利用,提升盐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资本经营、股份制改造、企业集团化以及资金的投入已成发展趋势。我国原盐工业在经历了前期较为缓慢的发展阶段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隐忧:体制技术成羁绊
盐化工新项目无疑将在充分利用我国的盐资源、促进原盐工业向纵深发展、加快盐化工产业化进程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但正是盐化工项目纷纷上马,也使潜在的隐患很快就暴露出来。
垄断打击积极性 据了解,目前国内在盐业管理方面仍有不利于盐化工发展的问题。除了部分企业仍无法完全实现自主采购外,在资源利用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一些企业在生产某种盐化工产品的同时,要副产其他盐类产品,其中副产量最大的当数氯化钠。而由于国内现在实行食盐专卖政策,企业就不能把这些氯化钠作为商品出售,哪怕作为工业盐销售也行不通。这些企业不得不把副产的氯化钠当作废渣四处堆放,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企业不得不把全部生产成本都摊在主产品上。一方面矿藏资源价值无法充分体现,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盐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盘点新上马的盐化工项目不难发现,在新投资的盐化工项目的烧碱生产技术上,大多选用的是离子膜法,但其核心技术——离子交换膜目前在我国主要依靠进口。有专家指出,在我国尚未掌握离子膜制造技术之前, 要适时适度发展离子膜法烧碱。近年来,离子膜法烧碱企业的规模呈现飞速增长的趋势,但这种规模过度扩张的背后却存在着“使用超前, 研发滞后”的问题。以每万吨离子膜法制碱装置约需一百平方米离子交换膜计,2006年全国新建和扩产烧碱产能394万吨,仅购膜大约折合人民币3亿元,并且我国的离子膜平均使用寿命只有2.5年,高额的购膜费用增加了离子膜法烧碱的生产成本。目前全球范围内烧碱过剩和产品同质化趋势使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没有核心技术难免受制于人,甚至失去市场话语权。
污染治理有隐患 新盐化工项目生产聚氯乙烯主要采用电石法,但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淘汰电石法聚氯乙烯。我国国家发改委也在2007年11月发布了《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并自2007年12月1日起开始执行,对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实施准入制度。尽管因为石油资源短缺、国际油价大幅上涨使乙烯法聚氯乙烯企业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给电石法聚氯乙烯留出了空间,但是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大、能耗高问题仍然不容小觑。此外,电石法聚氯乙烯的增长还直接拉动了电石的过快增长,不利于解决国内电石生产的电耗高、污染大问题。
产业链仍不完整 以原盐为原料,可形成两碱为龙头,精细化工品为下游产品的“卤·盐·两碱·精细化工”产业链,其产品树可以枝繁叶茂。在纯碱、烧碱、氯气、氢气等基础化学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加工,就可获得制药、日化等化工中间体以及精细化工产品,例如有机氯系列的环氯丙烷、氯乙酸、氯丁橡胶、ADC发泡剂,无机氯系列的氯化铵、氯酸盐,氢气系列的双氧水、催化加氢精细化工产品等。新的盐化工项目必须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方向寻求突破,这是明智之举,也是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