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市场资讯(VIP) >> >> 正文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如何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2008-3-12 在线收藏

  节能减排依然是今年“两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强调,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务必增强紧迫感,加大攻坚力度,力求取得更大成效。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0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2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近年来首次出现双下降,比上年分别下降3.14%和4.66%。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转变。

  成绩令人振奋,同时也催人奋进。当前我国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由于利益驱动和投资冲动,保证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防止关闭企业死灰复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发展过快、盲目扩张的势头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抓住症结、寻找对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要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必须在大规模关闭能源资源消耗多、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经济效益差、治理希望小的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向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

  当前,节能减排作为国家意志,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许多地方都把着力点首先放在关闭企业方面。这一做法,在一定阶段确实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小企业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在污染物排放量上远远不如那些“两高一资”型的大规模行业和企业。如果在节能减排方面抓小放大,一些土小企业更易抱着侥幸心理等待观望,寻找死灰复燃的时机,这不仅不利于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更会造成社会不公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必须在关小的同时全力抓大。大企业往往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支柱和主要财税来源,对这样的企业采取措施,一些地方政府难免会心存顾忌。这,正是阻碍节能减排深入推进的重要原因。然而实践证明,只有抓住这些大的行业和企业的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才能促进一个地区污染物排放量更明显地下降,更有效地推进节能减排。

  新任全国人大代表崔臣就明确提出,只要技术、投入到位,冶金行业的节能减排潜力效益非常可观。

  身为西部最大钢铁企业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崔臣坦言,国有大型冶金企业环保欠账多、任务重。但是,近年来在不断加强节能、环境管理和治理的情况下,2007年,包钢集团的销售收入增长20%,利润额实现增长249%以上,预计将超过27亿元。“十五”以来,全集团仅节能、环保投入就达33亿多元,目前每年环保项目节约资金和创造效益超过10亿元。

  这,正是抓大企业重要意义的鲜活证明。

  要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必须在关闭高耗能、重污染企业的同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只是推动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一项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节能减排并不是为了限制发展,而是为了保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是党和国家多次强调指出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然突出。

  由此可见,如果仅仅依靠关停来完成节能减排指标,既很难保证节能减排成效的持久,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单纯地关停,只能解决污染物排放量的问题,却解决不了地方发展的问题,更解决不了发展方式的问题。关停重污染企业确实需要,但更需要的是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淮河流域、太湖治理到节能减排,江苏省经过了多轮产业结构调整,从当初的土小企业遍地开花、“户户点火,村村冒烟”,到如今的高科技工业园区日趋红火,尤其是苏南地区,更是在产业的淘汰和升级中,实现了经济的几何式增长,成为全国经济的制高点之一。一场蓝藻危机,更催生了无锡发展外包服务业这一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产业的战略和行动。一个曾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城市,勇于放弃高利润却也存在高污染和高环境风险的传统产业,正是出于对产业结构偏重、环境保护压力巨大的深刻认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仅使他们找到了节能减排的抓手,更使他们把握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我们拥有的绝不仅仅是优美的环境,更是科学发展的方式;我们促进的绝不仅仅是环境保护,更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才是节能减排意义之所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我国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这一目标的提出以及对前提的强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高度关注。 

  提升我国的经济质量必须优化经济结构,而优化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无疑是核心内容之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保障。 

  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可提升发展质量,还是缓解结构性污染的根本性措施。近两年,我国依法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生产能力,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关停了小火电2157万千瓦、小煤矿1.12万处,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659万吨、炼钢产能3747万吨、水泥产能8700万吨。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疏堵并重是不二法门。通过调整产业政策和提高环境标准,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扩张,防止落后产能和污染严重项目的跨区域转移,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加快发展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引导和推动钢铁、水泥、造纸、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企业的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道理虽然简单,但实行起来却相当复杂,传统的行政手段虽然是必须的,且在一定阶段能发挥作用,但如果单纯依靠这样的强制性手段,难免会因与市场经济规律的冲突、背离,导致效果难以持久甚至出现反弹。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规律成为必然选择。 

  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国家环保总局已与银监会、证监会、中国银行等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出台实施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环境经济政策,在斩断污染者的资金链条,限制污染企业过度扩张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效果。相信随着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通过引导和制约金融投资流向,形成绿色资本市场,将会在源头上影响经济和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同样,市场机制对于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我国尚未建立成熟的市场机制,淘汰企业的配套政策措施尚未建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的一个突出矛盾。电力、钢铁、水泥、煤炭、造纸等行业既是污染型行业,也是高利润行业,要促使这样的行业退出市场或提高工艺水平,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利益保障和风险化解机制。 

  2006年6月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明确规定了“十一五”期间钢铁工业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时间表,但实际上受市场拉动,一些已经淘汰或停产的落后设备又纷纷恢复了生产。究其原因,一方面淘汰落后钢铁产能触及到地方税收、财政和就业等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目前国内还缺乏对于落后产能有效的淘汰机制。 

  通过财政补贴和资产重组等经济手段,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和地方的经济损失,从而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此,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 

  山西省太原市在补偿关停煤矿上进行了很好的尝试。目前,太原市产量较大的煤矿仍然偏少,比重不到1/3,存在矿点多、规模小、布局散、秩序乱等问题。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遏制采煤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太原市近日决定整合关闭年产9万吨以下的煤矿90个。同时宣布,县区政府每关闭一座小煤矿,将获得奖励500万元,用于关停补偿。 

  产业结构调整,不能仅仅依靠命令,更需要善于利用市场和经济规律。这对于正在进行转型的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无疑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