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今年以来,我国又一次出现了煤电油运全面告急的状况。突发的自然灾害是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但在其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能源产品价格长期扭曲,是造成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的深层次原因。继续推进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地是建立在高耗能、低效率的经济结构之上。能源资源粗放式开采与资源短缺的现实形成极大反差。偏低的能源价格还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了贸易顺差。能源的重要性决定了其价格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因此国家对能源价格改革极为慎重。
目前,我国重要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基本上还是由政府定价。相对来讲,煤炭价格机制改革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从提高统配煤矿出厂价格到调放结合,逐步放开煤炭价格,直到2002年国家取消了电煤指导价,煤炭的定价机制逐渐走上市场定价的道路。电力和石油价格机制改革的步伐则相对缓慢。
近年来,虽然成品油领域改革的步伐未停,′原油定价法′渐渐浮出水面,但是其价格机制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而最主要的在于对市场定价可能带来物价上涨、甚至导致通胀的担忧。尤其是从去年开始,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不断扩大。今年1月份CPI涨幅更是达到了7.1%,PPI同比上涨6.1%,同比增幅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点。2月份企业商品价格较上月上升1.1%,较上年同期上升9.2%,同比增幅超过了1月份的8.4%,再次刷新纪录,煤油电价格较1月上升0.6%,同比上升14.1%。今年,国际石油价格屡屡冲破每桶100美元。由于我国能源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尤其是国内油价与国外油价保持着不小的倒挂差额,可以想象,在国内经济运行偏快,国际能源价格高企的大背景下,迅速推进我国能源价格机制改革,难免会造成能源产品价格飞速上涨,从而推动PPI、CPI继续走高,不利于我国经济稳定发展。
中国目前的低能源价格政策和能源供需不平衡的现状表明,能源价格改革很可能意味着价格的上行。可以预见,由于电、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将加快推进,中长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定会受到影响。能源资源作为国民经济的上游产业,其价格上涨会造成产业链中下游行业的成本上升,成本压力将逐步转嫁到最终消费品。然而,这并不表明我国的能源价格改革就此停滞不前。
近期关于能源法的讨论,对于我国能源价格改革的推进无疑是一个利好。新能源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并对不同类型的能源产品分别规定了改革的目标。新能源法将在法律上确定我国能源价格改革的方向,推动我国的能源价格改革。因此,大力推进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此外,要想推动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能源价格改革,我国还应该尽快建立完善重要能源储备制度,它不仅有利于能源产品走向市场后国家对其进行宏观调控,还关系到我国的能源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