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为行业争得国际市场话语权
20年前,一个只有38个人、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小企业,从单一的无水氟化氢产品做起,今天它实现了惊人地一跃:建成了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3套万吨级四氟乙烯(TFE)装置和全球规模最大的聚四氟乙烯(PTFE)装置;各类绿色环保制冷剂年产量达20万吨,雄踞世界第一;2007年12月,成功登陆香港主板市场。
它用20年时间跨越了国外同行50年才能走完的路。它在技术、规模、质量上的实力,让中国在国际氟硅材料市场上有了话语权。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堪称化工史上的“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山东东岳集团。
自主创新:
驱动高速发展的引擎
山东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在接受采访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自主创新。张建宏认为东岳集团令外国人不敢小看的根本原因不是装置规模的大小、也不是产品水平的高低,而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驱动东岳集团超常速发展的引擎。
1987年,张建宏和他带领的38名创业者从一家国有企业拉回了两台退役的无水氟化氢小转炉,从此走上了创业之路。同年7月,1200吨/年无水氟化氢装置在东岳投产。
拉长产业链,从无水氟化氢向下游制冷剂发展是东岳集团的第一步棋,但面对当时世界制冷剂的更替浪潮,东岳集团也面临着一次重要决择,即选择何种制冷剂项目。1998年,张建宏从报纸上得知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明善教授在传统制冷剂替代品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于是立刻前往清华大学寻求合作机会。一年之中张建宏往返北京与山东三十多次,最终与清华大学达成了联合开发绿色环保制冷剂的合作协议。
搞化工的人都知道,从实验室成果到中试生产还有相当一段漫长的路程。然而,清华大学与东岳集团的联合攻关,加快了绿色环保制冷剂这一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这期间,东岳集团投入了巨额资金,提供了中试生产装置,与清华大学合作进行科技攻关,一年不到便实现了绿色环保制冷剂的产业化。东岳集团的清华绿色环保制冷剂大大提高了东岳集团制冷剂的市场竞争力,为东岳集团称雄全球制冷剂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实施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的“新环保”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有机氟产业起步较晚,特别是聚四氟乙烯高分子材料长期依赖进口,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2001年,东岳集团将氟化工产业链继续向下游延伸,进军有“塑料王”之称的聚四氟乙烯(PTFE)领域。东岳集团出手便是3000吨/年的生产规模,两年后便扩展成拥有十多项专利技术的万吨级规模,此举彻底改写了中国氟高分子材料档次低、规模小、主要依靠进口的历史。目前,东岳集团的PTFE装置规模已达到全球第一。
人才引进:
自主创新的源泉
“东岳集团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东岳集团在氟硅高分子材料领域上了规模、上了档次,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有了话语权。”张建宏董事长自豪地说,“如今东岳集团搞对外合作,无论是在技术档次、合作对象,还是在合作方式上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主动权已经掌握在自己手中。”东岳人的腰杆之所以这样直,靠的依然是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源泉——人才。
最初由于没有人才,东岳集团只能四处聘用退休工程师“走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东岳的“引人”观念发生了改变,采取了先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姻”,再“娶进门”的方法。
离子膜是氯碱工业和未来能源工业的关键材料,先后被列入国家“六五”和“七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由于几十年来,中国的离子膜完全依赖进口,薄如蝉翼、质量极轻的离子膜,在东岳人心中却“重如泰山”。得知上海交通大学的张永明博士在离子膜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东岳集团就通过“校企联姻”,聘任张永明为东岳集团离子膜项目的课题带头人。后来,在东岳文化和东岳精神的感召下,张永明将一家人迁到了淄博,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2006年,东岳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承担的国家“863”项目——离子膜课题的研究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之后“全氟离子膜工程技术研究”又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同年12月,东岳集团与欧盟签约,合作开展新型燃料电池膜材料的研究,以促进全球燃料电池的发展和氢能的利用,此举标志着东岳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的“新能源”战略的实施。
秦胜、高自洪是带着户口分别从中科院和北大来到东岳集团扎根创业的一对夫妇。在东岳集团的3年,他们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公司的丰厚奖励。幸福的生活促使秦胜把自己的父母也从河南农村接到淄博安家落户。
王鑫是清华绿色环保制冷剂的发明人朱明善教授的博士生,4年前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便加盟东岳,目前王鑫已成为清华绿色环保制冷剂的研发和技术推广负责人。他说:“我留在东岳,是因为董事长待我像亲人一样,不仅提供了优越的创业环境,连我的婚礼都是公司操办的。”
近10年,东岳集团先后与国内二十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资本和技术合作关系,拥有近百名专家队伍,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了东岳清华绿色新技术研发中心、东岳上海交大高分子材料研究所。2006年,国家人事部批准在东岳集团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并投资建起了自己的高标准研究院。
用人机制:
吸引人才的巨大磁铁
东岳的创业历史、东岳的企业文化、东岳的用人机制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大批人才扎根东岳,效力东岳。
张建宏认为,任何企业都不会缺少人才,缺少的只是不拘一格选拔、使用和培养人才的机制。
张银堂5年前还是一名普通员工,他曾向张建宏毛遂自荐,当上了煤气站站长。在氯碱、PVC项目建设过程中,他吃住在施工现场,发扬当代铁人精神,仅用短短4个月时间便完成了建设任务,赢得了“东岳铁人”的美誉。目前,他已被提升为东岳化工公司的副总经理。
到东岳集团工作的第一个大学生赵素芳,带领三十多名年轻大学生年年出色完成出口任务,每年进出口额以超过50%的速度递增,贸易额已从最初的几百元增长到目前的几十亿元。目前她已成为东岳进出口公司的总经理。
牛晓刚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东岳集团工作,因表现突出,很快就被委以重任,参加公司与日本新日铁和三菱公司的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谈判。之后他又带领CDM建设队伍与日方合作,在东岳集团建成了全球最大的CDM项目。牛晓刚说:“自己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东岳的用人机制,这些给了我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和机会。”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你能整合多少人才,你就拥有多少人才!”张建宏如此坦言。
如今,东岳集团有机硅项目的进展标志着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由含氟材料向含氟、含硅材料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东岳集团实施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的“新材料”战略又取得了新的突破。
展望未来,东岳集团将以“科技、环保、国际化”为方向,做大做强“新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继续延伸和拉长氟硅高新技术产业链,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张建宏对此信心百倍,他正带领他的团队,去创造新的奇迹。
相关链接
山东东岳集团是以中国第一个氟硅工业园——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区为主体的企业,1987年建厂,20年来东岳集团快速发展,并形成了由新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构成的氟硅材料高新技术产业链。
新环保产业中的绿色环保制冷剂、CDM项目规模国内领先;新材料产业中的聚四氟乙烯高分子材料规模国内领先;新能源产业主要是氢能、太阳能应用的关键材料——离子膜的研制开发。
东岳集团的主要股东有: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荷兰银行霸凌亚洲投资有限公司、中国500强企业新华联集团。目前东岳集团已与日本新日铁、三菱、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8个世界著名企业和名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成为杜邦、大金、苏威、海尔、海信、格力、美的、长虹、春兰等著名企业的优秀供应商。
企业大事记
1987年2月22日,张建宏率38名员工赴济南学习,东岳人从此开始了创业之路;
1987年7月1日,1200吨/年氟化氢项目投产,东岳集团前身——济南化工厂桓台分厂正式成立;
1995年10月,东岳集团与美国华实公司签订了第一笔出口合同,产品开始走出国门;
1996年11月18日,东岳集团与马来西亚新华联集团合资合作,东岳化工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97年8月30日,东岳集团顺利通过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认证,此后,又先后通过了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ISO10012计量体系和UL产品安全认证,成为行业中第一个通过四证的企业;
2001年2月19日, 张建宏和清华大学教授朱明善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东岳清华绿色环保制冷剂”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2002年9月,东岳清华绿色环保制冷剂在大亚湾核电站冷水机组上试运行成功,大亚湾核电站使用的制冷剂实现了“国字号”替代;
2003年5月8日,东岳集团举行总投资10亿元的热电、甲烷氯化物、氯碱三大项目开工奠基仪式,拉开了工业园建设的序幕;
2006年3月19日,东岳集团离子膜项目通过国家“863”验收;
2006年5月12日,东岳集团与新日铁、三菱商事举行了CDM环保项目签约仪式,CDM项目落户东岳集团;
2006年9月,“东岳联邦”牌绿色环保制冷剂荣获中国名牌;
2006年11月22日,东岳集团正式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7年6月11日,中国氟硅材料协会主办了“东岳集团自主创新与科学发展研讨会”,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东岳二十年来为石油化工行业和氟硅行业做出的巨大成就。
2007年12月10日,东岳集团在香港主板市场成功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