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市场资讯(VIP) >> >> 正文

中国化工集团创造“零排放”化工品牌

2008-4-16 在线收藏
     “提到化工产业,人们总会联想到污染,认为有化工的地方就有污染。我们就是要改变这种观念,力争做到化工企业零排放无污染。”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任建新的话铿锵有力,“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努力做强做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中,必须把治理污染工作做好,这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和应尽义务,也事关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用科技促进清洁生产

  2007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系统企业共完成120项技改项目,技改总投资8亿元。今年集团公司又安排节能减排项目14项,其中列入国家专项计划的项目9项,总投资7.16亿元。中国化工集团还将计划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零排放”试点企业技改项目。

  以水排放为例。2007年12月底,中国化工投入巨资实施的废水零排放工程试点项目——“氯碱工业PVC离心母液回用工程”和“炼油厂含油废水处理回用工程”,经专家评审获得通过。PVC离心母液废水是PVC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废水,“氯碱工业PVC离心母液回用工程”的实施有助于解决困扰氯碱行业多年的环保难题,有助于实现氯碱行业废水零排放。“炼油厂含油废水处理回用工程”项目有助于实现炼油废水的资源化,处理工艺技术可行,方案合理,可以实现炼油外排废水的回收,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目前,这两个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天津石化中水回用项目在蓝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和蓝星天津石化厂的密切配合下,经过紧张的初试安装、设备改造、设备调试、取样化验等过程,蓝星石化厂中水回用试验于2008年2月19日正式全面启动运行。四平昊华聚氯乙烯聚合离心母液回用项目已进入安装阶段。同时,湘维干法乙炔、黑石化酸性水处理等项目正在与整体项目同时推进。

  循环链提升资源利用率

  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排放直至减少到零,只是中国化工集团“零排放”目标的第一步,将生产过程排放出来的废物资源化,最终实现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中国化工“零排放”目标中的要求,不仅要减排,也要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能源。

  中国化工选定的炼油废水回用试点企业地处天津,当地水价为每立方米6.2元,在蓝星环境公司为企业提供的深度处理及回用的技术方案中,回到锅炉补给水、循环冷却水以及厂区景观用水的路线可以使企业的水回用率达到80%以上,回用成本控制在每立方米2元多,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

  不仅是水,其他物质的回收利用,中国化工也都没有一丝马虎,集团公司正在筹建的国内第一个集石油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为一体的生产基地——蓝星天津化工新材料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基地以有机硅项目为龙头,DCC联合装置为主体向新材料项目和特种化学品项目提供充足的原料,使三大产业链形成科学的布局,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建成后生产装置之间通过产业集聚、上下游对接、原料互供,实现产品链的高度关联,从而实现原料间的自由流动,副产品的充分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DCC联合装置产出的废气硫化氢总量为6.3万吨/年,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的话,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很大。根据设计规划,基地开发和建设三套加工处理装置,即硫化氢提纯装置、含硫尾气的硫酸转化装置以及石油焦造气制氢装置,以此为核心构建整个基地的硫元素循环经济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解决了蛋氨酸装置高纯度硫化氢原料来源,同时有机硅装置、蛋氨酸装置、酸性水汽提装置产出的含酸尾气及废液通过WSA装置制成硫酸,又成为蛋氨酸装置、有机硅装置的重要原料。DCC联合装置副产品高硫石油焦也通过气化工艺被制成氢气,不仅可作为DCC联合装置加氢原料,而且气化以后石油焦中的硫经过甲醇洗涤,99.8%得以回收制成硫酸,成为新材料基地的重要原料。据介绍,与常规的“三废”处理方案相比,每年增加企业的收益4709.5万元。

  严格管理确保节能减排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还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成立了集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集团公司下属各专业公司和三级企业也成立了以企业法定代表人为组长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并明确了职能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形成了覆盖全系统的节能减排工作管理网络。

  在具体的管理中,中国化工切实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夯实基础,事前防范,把不合理的工艺流程排除在设计之前;二是注重细节和过程控制,消除跑冒滴漏,促进清洁生产;三是多管齐下,严守末端,不让不达标的污染物出工厂。还建立了“零排放”的考核、激励、问责、推出机制。健全计量和统计体系,加强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计量、统计工作,对列为“零排放”示范工程的给予资金支持,对贡献突出的人员给予重奖,新上项目达不到“零排放”的一律禁批,技改项目达不到“零排放”的要限期审批,限期仍达不到“零排放”的高耗能、高排污老装置,将退出生产领域。

  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了节能减排措施的顺利进行,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006年集团万元产值耗标准煤下降到2.6吨。到2007年底,集团公司万元产值耗标准煤又下降到1.96吨。2007年,集团公司全系统废水排放量12687.98万立方米、COD排放量16224.4吨、SO2排放量54049立方米,比2006年分别下降5.2%、2.8%、6.5%。今年,集团公司又对所属企业下达了比2007年下降7%的节能指标;废水、COD、SO2排放量分别比2007年下降3%以上的减排指标。由于加大了节能减排力度,中国化工集团经营效益迅速提高,2007年前11月实现利润总额25.5亿元,同比增长124.3%。

  “零排放”管理是中国化工集团为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而提出的一个管理理念和奋斗目标,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工作过程。他们将继续加强“零排放”管理,改变产业布局、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装置、提高经济效益、履行社会责任,创造“中国化工零排放”的品牌。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