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政府伸出有形手 协助化工企业渡难关
2008年上半年,陕西省榆林市的煤矿以及以煤炭、天然气等资源为原料的许多能源化工企业都产销两旺,利润颇丰。然而,进入8月后,这种状况迅速改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榆林许多能源化工产品市场萎缩,价格逐月下降:原煤价格较最高峰时下降45%;兰炭价格下降20%以上;金属镁、电石、硅铁、硅钙等高耗能产品价格下降40—50%;聚氯乙烯价格下降15%;精甲醇价格下降50%。
能源化工产品价格的持续下降,不仅使煤矿的利润空间大为压缩,更使许多下游能源化工企业生产成本倒挂,不得不停产或半停产。记者在榆林市发改委了解到,去年8月至年底,该市停产企业以月均30%的速度递增。今年元月,榆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8亿元,同比下降27.3%。其中,39户大型企业完成产值48亿元,同比下降18.6%;605户小型企业因半数以上处于停产状态,产值仅为10亿元,同
比下降49.8%。
短短几个月时间,榆林的能源化工企业,经历了冰火两重天!面对寒流,各企业都在积极寻找御寒之法以防止被冻僵。它们有的在亏损中坚持生产,有的开源节流微利运行,有的检修设备技术革新,有的借停产之机培训工人。
2月20日,办有电石厂和硅铁厂的府谷县汇丰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腮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他的企业一年要交500多万元税,今年恐怕不行了,但他要尽量为政府分忧,200多个工人虽然现在不上班,每月也给发着工资和生活费。情况一好转,就恢复生产。
政府出手
面对被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拨弄出的严峻局面,榆林市和府谷、神木等能源化工产业重点县的政府开始果断出手了。
早在去年10月,在工业用电量占全市近一半的府谷县,及时掌握企业所处困境的乡镇企业局局长付二军就先后几次召集当地电力部门和高耗能企业进行座谈,并率先给市政府送去了府谷工业运行分析报告,请求政府采取下浮电价等措施。
2008年11月,榆林市政府拿出6000万元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运行措施:投入1500万元实施了电价下浮,对高耗能企业供电每度优惠5.9分;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实施了煤炭等领域部分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集中和分类返还补贴办法;加大政府、银行、企业联动力度,用1000万元进行了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这些对症之药,虽不能药到病除,但也使全市工业运行的各项指标在连续几个月
大幅下滑后,从12月开始回升。
在榆林市政府干预原则的基础上,从2009年元月开始,神木县和府谷县都实行了临时干预措施:一是增量限价。启动条件较好安全有保障的煤矿投入生产,保证向兰炭、发电企业供应原煤。神木规定向本县企业供应的块煤每吨价格不高于370元,府谷规定向本县企业供应的块煤每吨价格不高于380元。而面煤每吨价格都不高于260元,兰炭每吨价格不高于650元,电石每吨价格不高于2600元,硅铁每吨价格不高于5500元,以保证对县内下游能化企业的原材料供应。二是减负降价。暂停征收兰炭企业的部分费用。降低高耗能企业用电价格。争取将高耗能企业用电价格每度控制在0.27元以内,达到与周边省、区电价基本持平。三是循环运作。将原煤、兰炭、载能、聚氯乙烯和电厂等企业捆绑生产,建立企业就近自愿结对、政府推动的“一帮一”渡难关生产机制。府谷县还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实行了企业停产、裁员申报制度,未经主管部门同意,企业不得擅自停产、裁员。
2月15日,榆林市政府又专门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会,决定筹集2—3亿元专项干预资金,落实十项干预经济运行措施。同时,建立经济预测预警机制,启动行业月报统计,对重点企业进行适度运行跟踪。
合力突围
经过当地政府的适度干预和国家、省上有关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实施,2月下旬以来,榆林的能源化工产业已有了转暖迹象:部分原来停产的企业重新生产,一些原来观望的项目又在抓紧建设。
但要想使榆林能源化工产业彻底摆脱危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必须互相团结、精诚协作、合力突围。
对企业来说,首先,要互帮互助,处于产业链上游的煤矿要站在为社会做贡献的高度,不惜牺牲眼前的利益,为下游企业供煤;产业链中的每个企业都不能单打独斗,而要和其它企业步调一致,共渡难关。其次,在生产和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每个企业都要向精细管理、安全生产要效益。要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作为当地政府,必须继续对症下药,及时解决能源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已出台的临时干预措施,要确保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以进一步拉动和扩大内需。
同样重要的,是省上能在非常时期给榆林能源化工产业一定的非常政策,如对煤矿关闭整合时限予以调整、支持榆林建立低电价区等等。
只要政企互动、同心协力,相信用不了多久,榆林能源化工产业就会走出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