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助浙江化工企业提档升级突出重围
近日,2008年度浙江省化工科技成果奖评选尘埃落定。经过评委会严格筛选,一批创新性强、质量水平高的化工科技新成果出炉。
评委会主任陈文森告诉记者,今年获奖成果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创新性强,有多个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二是产业化水平较高,经济效益显著。重压之下企业惟有转变观念,依靠科技创新寻找更多更好符合市场需求和环境要求的新产品,来实现自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素质的提升。因此,科技创新成果不仅要呈现出更多的创新点,更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而这很大程度反映在成果产业化水平上。
以巨化集团获得一等奖的气相法生产HFC-134a新型催化剂研制项目为例。近年来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ODS(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的HFC-134a,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国内生产企业普遍面临亏损。催化剂是影响反应的关键因素,在国际上该类催化剂的研究较早,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生产工艺。而我国由于HFC-134a起步较晚,催化剂开发相对滞后,因此国内厂家大都采用价格昂贵的进口催化剂,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为摆脱进口催化剂的束缚,降低生产成本,2005年底巨化集团成立了课题组进行攻关,通过自主研发试验,成功地开发出了一套适用于以三氯乙烯为原料、气相氟化法合成HFC-134a工艺路线的新型催化剂,该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8年5月,产能为80立方米/年的催化剂工业化装置建成投产,同年9月该催化剂在HFC-134a工业化生产中应用,达到预期目标,证明具有良好的转化率和选择性。该成果实现产业化后,每年可为巨化集团节省5520万元,并使其HFC-134a竞争力大大提升。
此外,浙江禾本农药化学有限公司的氟菌唑原药、台州市振港染料化工有限公司和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高强度耐碱型活性艳蓝KN-RSP conc 150%,也都是填补国内空白的首创性新产品,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从这些成果可以看到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在经济形势内外交困的特殊时期,那些一贯注重技术创新的化工企业,往往能够出奇制胜,较快地寻找出突破重围的途径,从而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