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化工秉承70年宝贵经验 管理促效创新发展
沈阳化工集团是1995年以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组建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1997年以沈阳化工为主业发行A股上市。2004年4月经沈阳市政府批准,与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进行资产重组,2005年12月资产划转工作获得国家国资委批准,沈阳化工集团正式进入中国化工集团旗下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
在多年的发展征程中,沈阳化工集团的主导产品产量、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均居国内同行业前列,有的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例如,13万吨/年PVC糊树脂产能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是中国名牌产品;13万吨/年丙烯酸及酯产能位居国内第三位。目前,沈化集团连续3年进入中国工业企业最具竞争力500强行列。
创新发展
沈阳化工已经有70年的历史了,曾经为沈阳赢得重化工业基地的美誉做出过突出贡献。沈化的PVC糊树脂、气相法白炭黑等产品生产能力均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烧碱、液氯、轮胎模具等产品在国内也都颇有名气。但是,由于受到市场环境、国有企业管理机制以及历史上沉重包袱等因素影响,沈化集团也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企业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停止不前。
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4年与蓝星集团总公司资产重组完成后,沈化集团在集团公司和蓝星总公司的领导下,按照做大做强主业的战略部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形成了以聚氯乙烯糊树脂为龙头,氯碱产品、石油化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为主体的产业链,推进了产品结构向高级化、系列化和精细化发展。集团集中力量抓好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对基础好、发展条件成熟的支柱产品重点扶持,率先实施跨跃式发展;同时大力控制调整弱势品种,使产品结构日趋合理。4年来集团投资55亿元,建成投产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化工项目,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PVC糊树脂产品进行3次扩产改造。2003年PVC糊树脂产能只有5万吨/年,对整个集团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大。沈化集团经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决定把PVC糊树脂产品做大,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大规模扩产。采取了“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案,自筹资金、自己设计,快速组织项目实施,在3年时间内完成了3次扩产改造,在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同时,做到了扩产改造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见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打破常规,科学安排各项工作,克服了项目报批、工程设计以及资金筹措等方方面面的困难,提前完成建设任务。糊树脂工程以最快速度、最少投资、最优质量,创造了沈阳大型工程项目的“三最”样板工程。整个项目于2006年7月全部竣工,概算总投资3.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6亿元,扩产后的PVC糊树脂产能达到13万吨,是亚洲第一大的糊树脂生产企业,成为沈化集团的主要盈利产品。
13万吨丙烯酸及酯项目建成投产。丙烯酸及酯项目是沈化集团加入蓝星总公司后建设的第一个大项目,也是沈阳市迄今为止建成的投资最大的精细化工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2.9亿元,引进日本三菱公司的先进技术,利用蜡化公司自产的丙烯进行深加工,生产出丙烯酸及4种丙烯酸酯,拉长上下游产品链,实现沈阳蜡化公司由“小炼油”向精细化工的转型。项目从开始设计到开车成功仅用25个月,施工期只有18个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集团项目指挥部科学安排计划,精心组织施工,即使在冬天最冷的时候也没有停止施工。按照日方计划在国际上建设这样一套装置通常需要30个月以上,沈化集团创造了同类装置建设周期最短的纪录。2006年10月装置一次开车成功,目前已经完成验收工作,装置运行平稳,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成为沈化集团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建成了世界第一套50万吨CPP制乙烯装置。50万吨CPP项目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国债项目,并作为乙烯生产新工艺和乙烯新的原料来源,被列入国家《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由于项目采用了乙烯生产新技术,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该项目成功后,将在全国推广应用。项目总投资30亿元,建有50万吨/年CPP、PE、MTBE三套工艺装置及配套公用工程等23个主项。2007年3月CPP项目土建工程正式开工,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建设,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了国际上第一套采用催化热裂解工艺生产乙烯、丙烯的工业生产装置。2009年7月19日,CPP装置生产出的乙烯和丙烯产品达到了设计标准,标志着50万吨CPP项目建成并试车成功。50万吨/年CPP项目建设成功,不仅结束了沈阳不产乙烯的历史,还将成就沈阳“大乙烯”的梦想,为我国的乙烯生产开辟出一条原料丰富、成本低廉的新途径。
通过项目建设和产品结构调整,沈化集团取得了快速发展,5年来销售收入以年均10亿元的速度增长,到去年年底,集团销售收入由2003年的23亿元增加到75亿元,随着年底前50万吨CPP项目的投产,到2010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10亿元;利润由2003年的5200万元增加到2.4亿元,增长了3.6倍;资产总额由2003年的30亿元增加到70亿元,增长了一倍多;上缴税金由2003年的1.1亿元增加到3.8亿元,增长了2.5倍。
管理促效
从2005年开始,集团对各企业进人实行了统一管理,在控制进人总量的同时,几年来一直坚持新上项目用人内部调剂的做法,消化吸收老企业富余人员,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4年来共调剂安置职工850人,在消化了增加500名大中专毕业生以后,职工总数净减456人。人员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和劳动效率明显提高,人均销售收入由2003年的3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100万元。
以往资金管理上存在着使用效率不高和轻率对外担保等问题,使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很大影响。吸取过去的教训,沈化集团建立了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规定企业贷款一定要经过集团批准,并且一律不准对外提供担保。这样不仅提高了资金利用率,而且降低了财务成本。几年来,除了丙烯酸和CPP两个大项目外,全集团减少贷款4亿元。
2006年7月,沈阳化工正式启动非公开发行工作,募集资金投入50万吨/年CPP项目。这期间,通过股改、清理大股东占用、规范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等扎实细致工作,2008年1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有条件核准了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2008年7月在证券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募集资金11亿元投入50万吨/年CPP项目建设,使CPP项目自有资金比例达到60%,为CPP项目建成投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也结束了沈阳化工从1998年配股募集资金1.7亿元后,10年没有从资本市场再融资的历史。成为2007年以来沈阳第一家定向增发获得成功的上市公司。
在追求企业发展的同时,沈化高度重视对能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工作。几年来先后淘汰了溶剂法氯蜡-70、漂白粉、环氧氯丙烷、林丹、三氯苯等十几种技术落后、耗能高的产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节能、节材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不断完善节能的体系建设,强化了节能降耗的基础管理工作,加大节能减排攻坚力度。从2004—2008年集团投资近1.2亿元,对循环水、盐酸余热利用、燃油蒸汽锅炉等进行了技术改造,每年节电900万千瓦时,节水1500万吨,年创效益4700余万元。2007年两户重点企业沈化股份和蜡化公司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分别同比下降12.1%和19.6%。沈化公司被沈阳市人民政府授予2006年度最佳污染防治企业奖、沈阳市清洁生产优秀企业、辽宁省节水型企业、国家环保总局清洁生产示范合作项目优秀试点企业等荣誉称号。
结合PVC糊树脂扩产改造,专门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对聚合釜和生产工艺进行技术创新,研发出了多个新牌号,在扩大产能、增加品种、改进质量的同时,沈化的PVC糊树脂单位能耗在同行业中达到最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07年,PVC糊树脂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5年,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的沈化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次招收1名博士进站从事气相法白炭黑表面改性工艺研究,集团专门为博士提供30万元的科研经费,配备专门的试验室、办公室和工作助手,使其专心致志地开展项目研究工作。目前经过50多次实验,筛选出两种最佳改性剂,已报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对从日本三菱公司引进的丙烯酸及酯新工艺,集团成立专业技术部门,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阻聚剂国产化,同时对装置运行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了技术改造,大大降低了经济运行成本。仅2008年全集团科研费用支出12200万元;全年在研课题43项,科研成果7项,申请专利3项,专利授权3项,全年有5项科研项目获得市级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