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战略合作 能走多远
俄罗斯总统普京于10月14日至16日对中国进行了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并签订了包括两国边界在内的诸多协议。在当今日益讲究实际利益的外交领域,究竟谁是这次访问的最大受惠者?乍看之下,俄罗斯似乎是最大的赢家;不过,北京其实是放眼未来20年,相信建设互利的中俄关系会始终得到回报。
《亚洲时报》中文在线报道说,俄罗斯这次得到了中国对其加入世贸组织的支持承诺;中俄两国解决了双方久拖未决的领土纷争;双方签订了超过十个合作协议,大部分是针对经济合作。
由于外界关注的中俄油管问题仍未解决,表面看来,这些合作对中国而言,几乎没有什么得益。但有专家估计,需要20年中俄关系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收获期。北京放眼未来,相信建设互利的中俄关系会始终得到回报。很多中国人对中俄关系有不少的误解和疑问,对普京所谓‘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不以为然。两国之间向来存在诸多的不信任,尤其是中国觉得自己在整个20世纪都备受其当时的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明枪暗箭的欺负。不少人认为中俄是在互相利用对方抗衡美国的单边霸权主义,因此两国的友好关系只是短暂和象征性的。
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中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的未来?难道它仅仅是20世纪70年代中苏美关系的翻版?或者是两国因为拥有共同的敌人美国而因此成为朋友?
两国关系相当利益化
中俄两国都反对美国的全球扩张和单边霸权主义。虽然中俄两国的伙伴关系并非直接针对美国,但它们达成的共识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遏制美国单边主义的扩张。
不过,中俄关系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并不完全受中美关系的影响。除了共同抵御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中俄之间也有其他赖以紧密合作的原因。两国的关系可谓是相当利益化,基本上,双方都只想从自己利益出发,对于对方的要求,大家都有一定的保留。例如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但同时也对日本市场垂涎三尺;俄罗斯卖给印度的先进武器往往比中国还要多;俄罗斯对中国迅速崛起的担忧更甚于比中国害怕俄罗斯崛起。在政治层面,双方达成了相互支持的共识:我可以支持你打击恐怖主义和镇压车臣分裂分子的活动,但你也得支持我反对‘台独’的行动。
中俄关系未来或有质变
俄罗斯在处理俄中关系时有所保留也许是因为俄罗斯担心中国的崛起及其对俄罗斯安全的影响,但中国对俄罗斯的国内稳定也心存疑虑。因此中国更注重其石油和武器进口的多元化,避免对一个大供应商过度依赖。一旦中国经济对俄罗斯资源的依赖性减小,俄罗斯在中国的战略考虑中的地位就将贬值。
与此同时,在中俄关系正进入所谓的经济发展高速轨道后,俄罗斯却在能源开发方面拖拉,而且对未来的规划也跟不上潮流。两国目前都处于后社会主义改革阶段,这是两国的共同使命。一旦中国在经济改革方面领先一步,进入更高的改革层次,中俄关系将会经历一次质变,这一点从两国对上海合作组织(SCO)的不同期望可以证明。
单纯双边交流难敌全球整合
俄罗斯仍然狭隘地以为SCO的使命应该是反恐、反分离主义和反原教旨主义,而中国希望将SCO的使命提升到经济发展的层次。温家宝上月访问俄罗斯时建议两国共同建立欧亚自由贸易区,但遭到对方拒绝。其原因看来是俄罗斯觉得自己深陷危机,而且有一种被人围困的感觉。它相信一旦自由贸易区得以建立,俄罗斯和整个中亚地区的经济将受中国操控,届时俄罗斯将失去它在这些前苏联共和国的影响力。
由于中俄是边境接壤的两个大国,且都有各自的战略目标,因此倘若中俄关系没有被纳入欧亚整合网路中,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必定有结束的一天。具体来说,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空间和未来在于SCO转变后的中亚整合和朝核六方会谈后的东亚整合。仅靠单纯的双边交流和相互政治支持,中俄很难跟上经济全球化和地区整合的发展潮流,自然无法从中受益。
中国放眼未来20年
和目前的政治关系相比,中俄经济合作关系则过于虚弱和单调,缺乏动力和创造力。迄今为止,中俄合作仍然局限于能源和反恐两个方面。
与俄罗斯相比,中国处于更强势的战略地位。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应该而且必定会被中国用来实现其和平崛起的宏伟目标。因此要理解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应该从中国宏伟目标的战略阶段和空间的视角来审视它。文章最后说,要把握未来20年的战略合作机遇,以牺牲空间来赢得时间的方式是中国的基本选择。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何争执多年的中俄边境冲突最终在有利于俄方的方式下解决了。这种中俄关系的战略阶段与空间与中国的大战略是相容的,因而在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