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晶化工果断调整生产工艺扭转不利局面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青岛海晶化工集团不等不靠,果断调整生产工艺扭转不利局面,实现逆势突围。
今年下半年,尤其是进入十月份以来,作为国家重点氯碱企业,青岛海晶化工集团生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受金融危机影响,占该公司销售收入一半以上的主导产品聚氯乙烯(PVC)价格由近9000元/吨一路下泻,最低跌到不足5000元/吨,而电石等原材料价格却居高不下,产品价格与成本严重“倒挂”,电石法氯碱企业完全失去竞争优势。短短几个月间,山东省内17家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企业相继停产,海晶化工也被迫减产,开工率不足40%。
危机与恐慌,没有左右海晶化工寻求突围的信心与智慧。国际原油价格的“高台跳水”,让“嗅觉”敏锐的海晶化工发现了不可多得的良机。海晶化工市场调研人员发现,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跌带动石油炼化下游产品氯乙烯单体(VCM)价格的下跌,使其作为PVC原料投入生产成为可能。这直接“唤醒”了因原油价格高企,被此前更具竞争优势的电石法逼入“绝境”, 几乎被淘汰出局的另一PVC生产工艺线路——石油(乙烯)法。调研人员经初步估算,基于目前市场行情,采用外购氯乙烯单体生产PVC,每吨可降低成本1000余元,可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市场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海晶化工干部职工迅速行动,一方面狠抓技术攻关,尽快解决新工艺路线带来的技术难题,力争尽早完成工艺线路改造;另一方面抓紧原材料采购和配套设施筹备完善,为新工艺路线及时开工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为帮助企业解决工艺路线改变后原材料的储备问题,在市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市经贸委、市国资委等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和黄岛区政府的支持,主要原材料氯乙烯单体的接货码头和储存球罐租用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18日晚,一艘满载进口氯乙烯单体的货轮顺利抵达青岛港码头。从19日起,这批进口原料被陆续运至公司投产。20日,首批由进口氯乙烯单体生产的PVC产品顺利下线,经检验,全部满足公司质量要求。这标志着海晶化工引进单体生产PVC的工艺路线顺利打通。采用外购单体生产PVC,缩短了工艺路线,减少了生产组织难度。更关键的是,在电石等原材料价格相对高企的情势下,采用此法生产PVC,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海晶化工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难掩心中的激动:“这批原料可是我们的‘及时雨’啊!”他说,单体法PVC生产的顺利进行,不仅使公司目前的被动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更为重要的是这使得公司在PVC生产上实现了“两条腿走路”,可以根据电石、氯乙烯单体的价格变化,适时进行生产调整,提升了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抗风险能力,为今后更加稳健地发展积蓄了力量。目前,公司已经处于满负荷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