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统计局:油荒确实源于电荒
电力供求矛盾突出,迫使企业大量购买自备发电机,用柴油发电,从而导致此次柴油“危机”。
浙江省统计局日前经过调研,得出了结论:浙江的“油荒”主要源于“电荒”。
自10月份长三角爆发油荒以来,业界对其原因有多种猜测,其中流传甚广的是长三角的油荒来自于电荒。浙江省统计局的这份报告,是在油荒爆发以后,官方机构第一次证实油荒与电荒间的因果关系。
进行此次调研的浙江省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处认为,浙江省柴油供应出现紧张现象,除了近期国际油价较高、全省客运量和货运量快速增长、汽车消费成为新的热点、周边地区出现暂时的“油荒”等原因外,主要原因在于缺电导致企业大量购买自备发电机,用柴油发电造成的。
在这份报告中,还用“能源危机”一词来反映目前浙江省所面临的能源问题,这个词的使用,在中国官方机构的口径里还很少用。
电荒引爆油荒
从统计数据来看,浙江爆发油荒,完全是意料之外。
今年以来,浙江省柴油产量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6-10月,全省柴油产量分别为44.6万吨、45.9万吨、44.5万吨、44.9万吨、49.7万吨,今年前9个月柴油产量(392.6万吨)已超过去年全年产量(387.4万吨)。
那么,在柴油产量大幅提高的前提下,为什么还会出现供应紧张的现象呢?
今年夏天,浙江持续高温,为了确保居民用电,浙江省各级政府纷纷采取让电于民的政策,从6月起,工业用电量逐月下降。6-9月全省工业用电量分别为100.9亿度、94.8亿度、83.1亿度、80.6亿度。
而与此相对的,却是SARS之后浙江工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交通统计处认为,目前浙江经济正步入新一轮发展期,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趋好,尤其是近期水泥、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引发了生产这些材料的耗能大户开足马力组织生产,对电力需求猛增。
杭州市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今年夏天卖出了200多台小型发电机。据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购买发电机的,一般是工厂的业主,还有一些高档别墅的主人。他说:“在城东的几家菜场里,卖水产的地方都有自备的小型发电机。”
在今年的浙江,再没有比柴油发电机更热销的商品了。以杭州为例,目前杭州登记在册的自备发电机为1161台,装机容量约为13.6729万千瓦,其中,杭州市区登记的发电机有291台,装机容量达5.8950万千瓦。但据电力部门摸底,今年夏季,杭州市机电公司卖出去的发电机已经接近杭州市的报装数量,民间散落的数目会更多。
所以工业交通统计处认为,电力供求矛盾突出,迫使企业大量购买自备发电机,用柴油发电,从而导致此次柴油“危机”。
据统计,今年前10个月,全省发电设备产量达到108.4万千瓦,同比增长70.2%,前8个月产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产量。特别是9月份,一个月产量就达到20.1万千瓦。另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目前,该省自备发电机负荷总量已达286万千瓦。按每发1度电需消耗240克柴油计算,这些自备发电机每运行1小时就需消耗687吨柴油。
而浙江省电力公司表示:“今夏采取的错峰、避峰、限电将在今冬继续上演”。在此情况下,精明的浙江人自然可以预料到柴油是“奇货可居”。
柴油抢购也就随之而来。10月初,大批永康企业涌入东阳争买零号柴油,造成了当地用户的恐慌心理。随后,东阳零号柴油供应开始紧张。在柴油供应最紧张的那段时间,东阳的柴油非法倒卖情况严重,黑市油价飙至每升3.5元。
而从10月24日起,东阳石油公司采取了措施:企业大额买油实行厂名登记制度,以防止一个公司调换各种名头来买油,并只允许用30升的塑料桶灌装。另外,实现限量供油:本地车辆保证正常供应,外地车辆一次30升。
这样,柴油的抢购就迅速波及到长三角的其他地方。
“能源危机”下的浙江之痛
在今夏电荒时,就有专家提出,政府应该鼓励大中型企业购买柴油发电机,在用电高峰时自发自供。
这一建议迅速得到了采纳,各级政府纷纷鼓励居民和厂矿用柴油发电机发电。金华市经贸委在7月25日召开会议,明确提出鼓励企业自备电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企业自行购买柴油发电机发电,以解燃眉之急。
据悉,自备电源的安装以前一直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除了特殊企业外,个人和小用户是不允许安装的。但考虑到缺电给用户带来的不便,浙江省经贸委和省电力工业局随后于今年9月放宽了安装自备发电机的限制。接着,杭州市经委、市电力局在《关于规范使用自备发电机的通告》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包括居民家庭在内的使用自备发电机者,只要补办申请手续并具备可靠措施就可以使用。也就是说,电力部门放宽了自备发电机的门槛。
然而,让浙江没有想到的是,替代能源的使用,却引发了一场新的危机。
夏天的电荒,秋天的油荒,和冬天电荒的再度而来,让飞速发展的浙江面临着切肤之痛。
绍兴县外贸局一人士透露,好几家出口大户的老总因怕缺电,不能按时完成出口订单而到局里大喊“救命”,有的企业甚至直接找县领导去“讨电”。
据浙江省统计局统计,今夏缺电将使浙江全年GDP少增加100亿元左右,影响增长率约0.6个百分点,其影响程度超过非典。比如,嘉兴市全年电量缺口约为4.5亿千瓦时,损失将达到10亿元。
浙江省经贸委一官员表示,目前的电力供应已难以支持浙江平均20%以上的工业持续增长率。浙江省经贸委的一份文件认为,部分行业产能增加过快,对资源、能源、交通等外部条件和环境承载力带来新的压力。
电力短缺的矛盾短期内不会缓解,缺电问题仍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影响浙江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工业交通统计处最后在报告中认为,柴油供应紧张事件“给浙江敲响了警钟”,“浙江省作为一个能源小省,必须协调好能源供应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
世界市场并不缺油 油荒凸现石油市场机制缺陷
世界市场并不缺油 国内产量稳中有升
12月18日一大早,广州的舒先生去公寓附近广花路三元里一家BP加油站加油。很遗憾,油站贴出通知说,0号柴油和90号汽油紧缺,只提供给在该站长期挂账的客户。该加油站员工出言谨慎:昨天还有油,今天只剩一点存货了,要给老客户留着。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供油。
舒先生前行三四公里后,终于在西湾路同德东的中石化加油站找到90号汽油。加油站的员工告诉他,前段时间的确有点紧张,但他们一直没有断过油。开车两三年了,舒先生从来没有过加不着油的经历。“12月初油价已经往上调了,为什么买油还有困难?”舒先生很纳闷。
能源价格牵一发而动全身。舒先生可能不知道,很多领域都受到“油荒”的影响。比如,民航总局近期发布,自12月15日起,民航国内航线票价中“燃油加价”的上浮幅度将提高3个百分点,由现行不得超过公布票价的11%调整为不得超过公布票价的14%。这就是说,航空公司上调机票价格有了更大的空间。
12月初,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发布了《关于调整成品油价格的通知》,对国内成品油价格作了进一步调整。按照《通知》规定,北京等地从12月6日起提高成品油价格,其中,90号汽油零售价格每公升上调0.16元,97号汽油上调0.18元。
然而,用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一位专家的话说,上调油价并不能马上让“油荒”得到整体缓解。原因是,“世界并不缺油,此次‘油荒’更多地是因为国内石油市场存在天生的缺陷”。
经销商囤积?
“国内市场的确表现出供油吃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龚金双说,今年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供油带来巨大的压力,从产业来分析,2003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耗油高的重化工业带动的。另外,今年夏天南方各省出现的持续高温使水电供应短缺,燃油发电需求大幅增长。
龚金双分析说,除了与以往相同的宏观调控外,今年还有两个方面的国家行为对成品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国家减少了汽柴油中准价的调整频度,有几个月按常规该调整汽柴油中准价,但国家没有调整。比如,受非典影响,五六月间国家没有调整中准价,之后几个月,各地都在加足马力生产,相关部门可能考虑到一些企业要恢复生产也没有调整中准价。
他解释,由于国际油价持续高位,按接轨公式计算的零售中准价远高于市场现行的中准价,经销商们预计,国家中准价极有可能上调,囤油没有价格的风险。因此,成品油经销商控制油品投放量,从而加剧了汽柴油市场供应偏紧状况。其最终结果是,一方面,市场的用油需求量在增长,另一方面,供油方大量囤油,要等着调价后再释放手里的存货。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龚金双的观点。
该中心分析认为,现在石油市场的状况是,虽然世界原油价格今年以来一直处于较高价位,为每桶30美元左右,但这主要是由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强劲发展势头引起的价格上涨,是市场机制的结果,而不是没有油。
此次中国“油荒”,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历经过的两次大范围能源危机有本质的不同。当时,国际市场上确实无油可供。而近几年,世界原油产量与供给基本平衡,供略大于求。据预测,未来20年世界石油市场仍然是供略大于求。
从国内看,今年以来,国内原油生产平稳,产量略有增加,1至9月累计生产原油1.26亿吨,稍高于去年同期产量,其间没有出现任何生产中断或降低。而且,国内炼油加工能力为2.7亿吨,全国炼厂开工率达80%左右,完全有能力满足国内需要。同时,1至8月,进口石油高达8000多万吨,年内可突破亿吨大关,进口渠道基本通畅。
国际市场不缺油,国内供需大致平衡。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油荒”?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专家认为,市场机制问题如得不到妥善解决,“油荒”还将出现,甚至愈演愈烈,靠涨价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市场缺陷
市场有哪些缺陷?有专家首先把矛头指向定价。
目前,国家把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和新加坡、纽约、鹿特丹3地油价挂钩,管理部门根据3地情况决定价格。这种机制本身及政府操作的方式注定其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永远都落后于市场变化本身。
今年下半年以来,一方面成品油特别是柴油的市场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国际原油价格在高位运行。市场对涨价的预期普遍增大,而受机制影响,市场又不能及时获得价格变化的许可。结果,手中有原油垄断权的两大集团为避免损失,采取谨慎的低库存策略;一些社会经销商甚至两大集团的经销企业开始囤积,导致市场更加短缺,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还有专家认为,市场的缺陷说白了就是垄断造成的。1998年机构调整,原石油工业部改为中石油。从此,中石油和中石化成为两家完全独立的全系列石化集团,经营从勘探、采油、炼油到销售的所有环节。为调整其竞争关系,国家将两家划为南北公司,按照地域将原石油部部属企业划入两家,并允许其在全国境内开展竞争。
同时,国家赋予两大“巨无霸”对成品油的垄断经营权,规定成品油由他们集中批发,并且各地区新建的加油站统一由两大集团全资或控股建设。从此,国内汽、柴油市场由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变成了垄断的市场。
市场的缺陷还在于管理权的分散。目前,与能源相关的管理、开发以及研究职能,分散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电监会、国家环保总局等若干相关部门。比如,石油的进口配额、国内石油市场准入的管理在商务部,油气战略规划在国土部门,定价又归发改委。如此,可能导致政府管理效率不高甚至管理失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国家能源战略的基本构想》中建议,组建统一的政府能源管理部门,以体现国家整体利益,统筹能源各产业的发展和利益协调,综合规划国家能源战略和制定能源政策。按照“政监分离”的原则,组建职能相对集中的能源监管机构,由其对存在垄断特征(如电力、天然气)和安全问题较突出(如煤炭)的部门实行独立监管。“面对市场,我们有太多的课要补,包括很多职能部门的角色都要发生转变。”龚金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