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市场资讯(VIP) >> >> 正文

甘肃白银银光集团围绕TDI龙头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2014-4-9 在线收藏
    作为甘肃省白银市化工千亿元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兵器工业北化集团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坚持走绿色和谐发展之路,不断延伸以TDI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国家及省市领导、专家、媒体记者多次来观摩调研或采访报道。
  3月30日,在白银市参加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现场会议的甘肃省政协主席冯健身,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笑虎,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马荣等领导、专家一行200余人到银光集团,观摩调研TDI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情况。在此之前,新华社、《人民日报》记者多次到银光集团采访了解企业资源循环利用、延伸扩展产业链的具体做法,相关报道先后在新华网、《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媒体刊发。
  银光集团充分依托在硝化、氢化、光化等方面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周边丰富的煤、电石等资源,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生态环境相融性较好的硝化、光气化系列产品,在白银本部建成了年产18万吨DNT、10万吨氯碱、12万吨PVC等相关配套产业链,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目前,银光集团形成了以年产10万吨TDI为龙头的异氰酸酯产业链和10万吨氯碱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产业链,成为白银市化工千亿元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核心。
  以TDI为龙头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
  银光集团产业项目以TDI产业为龙头,以DNT为原料,将DNT与氢气反应生成甲苯二胺,甲苯二胺再同光气进行光气化反应,生产出最终产品TDI。TDI生产线每年副产84000吨氯化氢气体,以往通过赔本出售的方式处理。通过将氯化氢同电石乙炔反应生成氯乙烯,氯乙烯再经过聚合,生产出新的产品PVC,实现了氯的综合利用,使TDI产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银光集团围绕光气化产业优势,同国内有实力的聚氨酯产品研发机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近年来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0吨级聚碳酸酯产业化新技术,填补了国内一步光气界面法聚碳酸酯生产技术的空白,完成年产5万吨TDI工程化技术开发项目,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成套技术。已经建有1600吨/年TDI分离生产线,500吨/年PC中试试验装置,100吨/年HDI中试试验装置,其中HDI已具备工业化放大条件。目前正在建设年产2万吨AKD生产线,预计2015年建成。
  随着TDI产业的发展,银光集团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向上下游领域延伸,不断完善产业链。一是积极研开发IPDI等光气化系列产品以及TDI、HDI基固化剂、聚氨酯弹性体、胶黏剂、氯化聚氯乙烯(CPVC)、糊树脂等多品种下游产品。二是从上游配套煤制气项目,降低聚氨酯产业链整体的生产成本,保障充足的氢气和一氧化碳气源供应。通过白银市政府多方牵线,引进了刘化集团发展硝酸产业,为银光集团提供DNT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原材料硝酸,银光集团充分发挥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子项废水处理装置的冗余空间,为刘化集团处理生产废水。三是依托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引进PVC产品等下游深加工企业,将PVC产品转化为管件、管材等制品,进一步延伸和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
  绿色发展“吃干榨尽”增产不增污
  “增产不增污”是银光集团恪守的经济发展红线。企业把节能降耗减排、保护环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投资3.93亿元建成白银本部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彻底根除了长期困扰企业和谐发展的硫酸雾治理难题。
  银光集团原有两条废酸处理生产线和一条废水处理生产线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工艺落后、能耗高、废酸回收率低,生产过程中硫酸雾、氮氧化物、废水超标排放。面对环保“红线”,银光集团在引进一套德国Plink公司废酸处理装置的同时,自主开发设计了一套废酸处理装置。投产运行后,每年可从新装置回收合格水50400吨,其中24000吨回用于生产;硫酸浓缩率从98.2%提高到了99.5%,每年可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硫酸1818.45吨;氮氧化物浓度实现达标排放,每年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物201.6吨。白银市区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市民和企业员工家属彻底告别了硫酸雾侵害。
  银光集团结合发展实际,先后建设了一系列“三废”(废水、废渣、废气)处理装置,使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摆脱了环保压力的困扰,实现了绿色和谐发展。投资建设了TDI有机废渣焚烧、中水回用、锅炉脱硫除尘等“三废”综合利用节能减排项目,包括新增25吨/天的回转窑式有机废渣焚烧炉,建设大型“三废”流化混燃炉,实施锅炉脱硫除尘改造项目,建设中水回用装置,新建利用余热发电的7.5MW的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等。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蒸汽紧张、供电不足、用水量过多等问题,同时回收了“三废”中的热值。所产生的废水全部经过处理合格后,用于近7000亩林地的绿化灌溉,实现了资源的“吃干榨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