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市场资讯(VIP) >> >> 正文

山东东岳集团以财富回报才智打造企业人才发展战略

2014-4-30 在线收藏

山东东岳集团每年用于奖励科技人才的资金都在2000万元以上,200余名管理技术骨干拥有东岳股权,最先来东岳的科研人员65%成为科技富翁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两张膜特别引人注目。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泰山学者”、东岳集团首席科学家张永明把自主研发的氯碱离子膜和燃料电池膜交给了总理,并得到了总理的赞许和鼓励。消息通过媒体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这“两张膜”成功实现国产化和产业化,对于我国新材料、新能源行业具有重大意义,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该技术上数十年的垄断。

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地处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的一家民营企业——东岳集团,就是这家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的企业,在绿色环保制冷剂、聚四氟乙烯、离子膜等高科技研发领域屡创佳绩,多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众所周知,这些领域出成果需要大量的投入。

“以效益体现价值,以财富回报才智”,这是东岳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建宏的人才观。在他的企业发展理念中,人才工作就是企业的“一号工程”。他的梦想是,把东岳打造成这样的平台——让创造效益的人在这里能够实现人生价值,让创造财富的人在这里成为财富的拥有者。

创新的机制

需要多少人才就能有多少人才

偏居一隅,东岳如何吸引高科技企业必需的人才?张建宏说:“只要把人才整合好,需要多少人才,我们就有多少人才!”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东岳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余家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了密切合作,并与欧盟第六框架协议,俄罗斯、加拿大、法国等国的国家科学院、荷兰能源研究所,以及奔驰、通用汽车等著名企业的研发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建立人才档案,把全国有机氟行业的权威专家纳入企业人才库。

东岳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绿色环保制冷剂,不仅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而且成为我国惟一自主研发并被欧美国家环保组织认可推广的含氟制冷剂替代品。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东岳新型环保制冷剂迅速发展,规模、技术、市场占有率均达全球第一。

“东岳自身的原始条件在吸引人才方面并不占优势,要想吸引真正优秀的人才就必须在人才机制上有所创新。”东岳集团党委副书记李玉文说。

这种人才机制的创新体现在方方面面。

在人才引进方面,东岳提出“特殊人才特殊政策”,一人一议、一事一策,扫除人才进入东岳的障碍。

在人才选拔方面,东岳提出“赛马不相马”,选拔人才,重学历、重职称,但更重视实际能力和工作业绩。

在人才激励方面,东岳集团提出“股权、期权、奖励加提成”,让人才有财富有荣誉有地位。

整合机制、引进机制、选拔机制、激励机制,“四大人才机制”使东岳集团迅速拥有了一支遍布全国的高素质人才团队。

最好的回报

最先来东岳的科研人员65%成为科技富翁

有了高素质人才,如何才能把他们留住?如何才能让他们干好?

对于真正的人才,东岳从来不吝啬。2002年,从上海交通大学引进的张永明教授,被集团聘任为东岳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全权负责离子膜项目。公司为张永明配备了生活助理、科研助理、专职司机,并把其母亲和姐姐一家都接到桓台安家落户,真正让他心无旁骛地投入研究。最让张永明感到惊喜的是东岳给他的见面礼:“用什么人、给什么岗位、拿什么薪酬,研究院人才‘三定’大权都交给了我,这种支持力度很难遇见。”

近几年,东岳每年用于奖励科技人才的资金都在2000万元以上,200余名管理技术骨干拥有东岳股权。据统计,目前公司拥有千万资产者达100余人。最先来东岳的科研人员,65%成为科技富翁。

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高收入并不是吸引他们的唯一因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青年拔尖人才的王婧博士,2007年刚到东岳时,集团研究院便把她作为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的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并把“氯碱工业用增强复合离子膜技术研究”的重担交给了她。进入东岳,王婧如鱼得水,作为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近几年她先后承担了“863”计划、“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项目。2010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并且拥有授权发明专利9项。

“做学问最终不过两种归宿,一种是上书架,另一种是上货架。我选择上货架。而在这个领域,国内最好的平台在东岳。”面对当初亲朋好友对自己选择东岳的不解,王婧这样解释。

适宜的环境

给年轻人实现价值的机会和平台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最大的竞争力是什么?张建宏的答案是:良好的企业氛围和文化。

在东岳有一个奇特现象:一大批起点非常低的普通员工脱颖而出,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才乃至专家,他们被称为东岳的“草根”人才。

集团副总裁、东岳研究院院长张恒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东岳,张恒以“三种精神”闻名:永不止步的学习精神、永不喊累的吃苦精神、永不消退的创业精神。从工艺员到副主任,再到总经理助理,转年成为副总经理,2001年又出任东岳高分子材料公司总经理。而张恒也没有辜负公司的期望,仅用11个月时间,就将国内权威专家认为“不可能”的投资2亿元的聚四氟乙烯项目干上去了,再用6年时间,又将规模做到了2.2万吨,跃居全球第一。

张恒的“三种精神”,是东岳文化的集中体现。一批批新人通过对这种文化的感同身受,很快融入东岳。

当看到今年刚刚30岁出头的牛晓刚,这个精干又稍带稚气的年轻人时,很难想象他就是目前全球最大的CDM(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2004年,一个偶然机会,牛晓刚来到东岳。本来,打算多赚点钱的牛晓刚想进的是当时集团收入最高的进出口公司,董事长张建宏却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难得的韧性和闯劲。很快,会英语、懂技术的牛晓刚被委以重任,参加集团CDM项目与日本新日铁、三菱的谈判,之后又带领 CDM建设队伍与日方合作,从他手中诞生了全球最大的CDM项目。

牛晓刚说:“重要的是东岳给了我们这些年轻人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和平台。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