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市场资讯(VIP) >> >> 正文

专家认为今年宏观经济政策宜稍偏紧

2005-4-7 在线收藏

  ●由于今年经济仍将在高位运行,为使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正确选择。

  ●宏观经济调控应着力于调控总量,而不是调整经济结构。

  ●政府职能的转变,应列为“十一五”规划期间改革的突出任务。

  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恰恰是政府手中支配的资源过多,土地、资本这些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政府实际控制过多,并且往往用行政手段进行分配,抑制了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中国经济今年将继续高位运行
  2004年中国经济在国家有一定强度的宏观调控下,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即在没有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条件下,GDP增长率达9.5%,城镇新增就业980万人,粮食增产776亿斤,进出口贸易增速达35.7%,财政收入和企业效益也大幅度增长。今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仍然很旺盛,前景看好。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连续两年以9%以上的速度增长,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由于经济增速较快,致使经济生活绷得过紧。根据这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年经济增速以8%左右为宜,既不要低于7%,也不要高于9%。在可能低于7%时,要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而在高于9%时,则要实施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适当降温。2003、2004年经济增速均超过9%,高了一点。主要表现,一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达25%多。投资率太高,达40%多。到2004年12月底,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已达13.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的GDP。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验反复证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20%,就会带来经济过热。二是煤电油运过于紧张,使经济生活绷得过紧,难以持续。到2005年初,还有一些地方因缺电而使企业开一(天)停一(天)。还有报刊认为,2005年缺电情况将比2004年更为严重。这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很突出的问题,潜伏着不少风险。
  其次,物价上涨压力不小。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3.9%,稍微高了一点,但仍属社会可承受范围内。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率达两位数,显然过高。而且2005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势头还难以在短期内遏制住。现在,人们都在观察和研究生产资料价格两位数的上涨,会在多大程度上传导到居民消费价格上面。看来,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将出现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一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将使最终产品包括消费品成本上升,从而推动物价上涨;二是2004年物价上涨翘尾巴因素影响,有专家估计将带动2005年CPI约1.5个百分点上涨;三是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也将推动物价上涨。此外,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很可能居高不下。如果2005年经济继续以9%以上速度增长,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那么,居民消费价格就有可能在成本提高推动下,出现超过4%的幅度上涨。经验表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一旦达到和超过5%,就要把治理通胀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由于今年经济仍将在高位上运行,各地快速发展经济的劲头也很足,为使今年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看来今年宏观经济政策总的还是要稍微收紧一点,用微调温和的办法,使经济增速回落到8%—9%之间,真正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双稳健”是正确选择
  2004年12月初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5年实施“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即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再继续实施了6年的扩张性的即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受到各方面的拥护。
  财政政策从扩张性调整为稳健,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收紧,长期建设国债要逐步减少发行直至不再发行,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逐步降低,财政投资于竞争性行业的比重更要较大幅度降低,而主要投资于公共领域。财政政策的这种调整,表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向中性转变。
  2004年、2005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名称上似乎与过去几年没有什么变化,其实不然。2004年,央行采取的提高准备金率,提高钢铁、房地产、水泥和电解铝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率,实行贷款的额度控制,提高存贷款利率等,都是收缩银根的措施,同2004年以前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2004年10月底,央行提高存贷款利率,虽然幅度不大(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提高0.27个百分点),但影响大,标志着政府终于开始启动最重要的经济杠杆调控经济运行,使经济走向更加稳健。
  中国是否进入加息周期?这是目前经济学界有争议的问题,也是观察央行货币政策实际是从松还是从紧的一个重要根据。
  我们认为,考虑这个问题首先要研究我国是否要结束负利率状态,改变扩张性利率政策,如果是,就意味着要进入加息周期。
  中国是否进入加息周期,最主要的是看中国经济过热倾向是否已经克服,物价上涨率能否较快回落。
  反对加息的经济学家前一段一个重要理由是,2004年四季度和2005年的物价涨幅将回落至3%以下。但是现在看来这个估计过于乐观。2005年的物价涨幅能否回落至3%,很难说,国家的调控目标是4%。目前较多经济学家估计是3%到4%。即使按比较乐观的估计,回落至3%,那么要走出负利率至少也要提高存款利率近100个基本点。更何况在正常情况下,实际利率应为正数2%或再高一点。如果我国继续实施负利率政策,那么就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实施从松的货币政策,鼓励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从而同稳健的要求不相一致。在我们看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同利率低、资金成本低很有关系。
  价格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目前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主要是经济发展速度还是快了一点,固定资产投资速度还是过快,煤油电运还是那么紧张。这种状况,决定着我国要实施稳健的或中性稍微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从而决定着这次加息可能不会是一次性行动,而将进入一个加息期。
  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考虑加息不能只看国内因素,还要看国际因素,特别是美国。如果美元基准利率继续提高,如像格林斯潘设想的那样,逐步提高到4%,那就为我国进一步提高利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形势很可能按此设想发展。但也要想到,如果美元基准利率到2.5%不再提高,或一段期间不再提高,就会制约我国进一步提高利率。因为如果我国较大幅度提高利率,形成和扩大与美元的利差,就可能刺激美元游资进来套利。何况目前国际上一般还估计人民币会升值。所以,我国继续提高利率要密切关注美元利率的变动,可能还是要分好几步,每一步都要小幅度提高。
  应着力于调控总量,而不是调整经济结构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宏观经济调控首先和主要是总量调控,维护宏观经济的协调与稳定。中央政府通过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机制就能够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是主要靠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即主要靠市场机制优化经济结构,而不是主要靠政府在宏观调控名义下直接配置资源、调整经济,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
  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恰恰是政府手中支配的资源过多,土地、资本这些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政府实际控制过多,并且往往用行政手段进行分配,抑制了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到现在为止,不少地方政府还自认为是经济活动的主角,甚至提出经营城市的概念和主张。有的地方政府,自己成了开发商,或和开发商一起,以盈利为目的开展经营活动,造成政府职能的大错位。
  党的十六大确定国家宏观调控四大目标,即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些都是总量目标。宏观经济的监控指标主要是GDP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失业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物价上涨率、国际收支状况等。宏观经济调控由于主要和首先是总量调控,因此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政府。按照这个认识,我们认为把2004年的宏观调控说成主要是克服结构失衡是不妥当的。具体的结构问题是随时随地都存在的,如果这些都要靠宏观调控来解决,就必然使政府代替市场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是政府职能的错位。重大结构是需要优化,但首先要解决总量失衡问题,恢复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并在此基础上,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加上政府的正确引导,逐步解决重大结构失衡问题和促进结构优化。
  今年是深化改革年,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我们要在2005年继续保持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深化改革,努力消除各种阻碍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我国通过改革能够挖掘出来的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很大,在最近几年不会比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小。可以预期,把2005年定为“深化改革年”,必将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国市场化改革已取得巨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是还不完善,仍需在中央统一部署下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体制,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银行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增值税转型、文化体制改革等都已逐步展开,但是还可以抓得更紧些,做得更完善些,比如国有中央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就可加紧推进。
  要深化改革,一方面要中央自上而下有力推动,不让部门和部分人因维护既得利益而阻挠不前。另一方面,要鼓励各市场主体主动推进改革。
  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并不矛盾。原来不少人认为,加强宏观调控,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很难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其实不然。改革投资体制不只是放权,而是改革审批经济体制,强化投资人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对投资决策失误追究责任。这本身也是抑制投资饥饿症的一种办法。
  2004年10月下旬加息也说明宏观调控同深化改革可以结合。这次加息使人民币利率向市场化迈出了新的一步,如规定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不设上线,只对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即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同时,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这是一个积极的向市场化方向前进的进展。
  最后,政府职能的转变,应列为“十一五”规划期间改革的突出任务。到现在为止,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介入仍然过深,这是影响市场对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审批经济体制尚未根本改观,政府控制资源过多、分配权过大,地方政府自认为是经济活动主角,都是当前突出的问题。政府职能转换,会触犯相当一部分官员的利益,因而难度很大,特别需要中央下决心着力推动。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