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市场资讯(VIP) >> >> 正文

石化科技创新空间大 必须面对挑战提升竞争优势

2016-9-5 在线收藏
    前不久,我参加了“科技三会”。我国科技界公认,新中国成立后对科技人员最有感染力、最有推动力的大会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拟定了12年规划。之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世界瞩目的重大科技成就。第二次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深刻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此后进一步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这次会议极大地调动了我国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科技前进了一大步,石化产业也快速发展,千万吨级炼厂、百万吨级乙烯工程开始建设。第三次就是这次大会。大会确立了“三步走”的创新发展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个目标任务非常具体地摆在全国科技工作者面前。
    中国石化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明确了新的目标任务,就是继高铁和核电两张国家名片后,力争将炼油化工技术与装备打造成中国制造新名片。目前世界经济环境和全球行业格局使我们面临诸多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科技创新。 
    石化科技创新空间还很大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创新的任务还很重、很紧迫。
    产品质量升级对我们不断提出新的挑战,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生产清洁汽油的大趋势就是要降硫、降烯烃、降芳烃和降苯。如今,硫含量降得差不多了,但烯烃、芳烃、苯还有降的空间。目前我们国5汽油的烯烃含量是25%,国外欧5只有18%;芳烃含量我国是35%~40%,欧5是35%;苯含量我国是1%,美国已降到0.6%。降低硫、烯烃、芳烃和苯的含量牵扯炼油装置结构的变动,也需要有炼油技术的创新。
    以降烯烃为例。我国目前生产的汽油以催化裂化汽油为主,烯烃含量较高。烯烃的辛烷值比较高,把烯烃降下来,汽油的辛烷值就受影响。而生产低烯烃含量、高辛烷值汽油的烷基化工艺,我们还没有工业化,亟待创新开发。
    全球原油的变化趋势是原油变重变劣(含硫含酸高)。炼制这种原油,提高轻质产品产量很关键。而我们现在的渣油处理技术只有固定床的加氢处理,移动床、沸腾床等技术我们仍处在攻关阶段。没有这些渣油处理技术的创新,附加值高的轻质油品产量提高不了,炼厂的效益和竞争力就会受影响,必须加快创新来补上这一短板。
     保持竞争优势,科技创新是关键
    现在国内炼油产能过剩,已提出要去产能。怎么去产能?去谁的产能?只能是优胜劣汰。有些人简单地认为地方炼厂不行,我认为这种观念要改变。现在地炼规模都不小,发展很快,地炼的炼油量已占全国总炼油量的三分之一。他们的危机意识非常强。在炼油技术方面,他们在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油品质量和收率以增强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国企对去产能也应该有危机感。中国石化的技术优势很明显:我们炼厂的规模很大,拥有13个千万吨级炼厂,我们有催化裂化、延迟焦化等成套技术,我们有先进的管理体系和过硬的人才队伍。但地炼随着原料及资金压力的缓解,势必加快追赶国企的步伐,力求保持自己的产能。这种竞争将会渐趋激烈,只有创新才能胜出。
    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设备制造方面,中国石化许多工程公司的大型设备制造能力很强,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我认为设备不是越大越好,小设备产出大炼量,这才是先进的表现。不开发高效、节能的先进设备,只会按规模比例放大,必然会失去竞争优势。环保方面,一些新技术我们并没有完全掌握,虽然我们的环保排放是合格的,但环保不能只满足于达到国家标准,那是起码的要求。应该不断努力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环保质量。
    对于短板,看准了就应该集中力量进行攻关。技术要创新,创新的速度也要加快,慢了就会陷于被动或失去机遇。(徐承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