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1 | 在线收藏 |
---|
近日,巨化首家集科研开发和项目产业化于一体的公司——浙江衢州鑫巨氟材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巨化运筹已久的创新创业计划正式落地。
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所有科研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转化成生产力”。但如何转化,则是最考量能力和水平的。公司围绕激发科研人才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大方向来把握工作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巨化科创中心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协调部门,强化创新的基础管理,制定完善科创工作管理制度,大力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的规范化。技术中心和各事业部作为创新主体,立足自身实际,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制定科创激励制度,着力鼓励创新创业,营造追求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
如果说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那么创业则是激发创新活力的第一源泉。鑫巨公司核心经营团队共有3位成员,分别是管理和技术复合型、市场营销型、生产管理型人才。总经理孟庆文说:“感谢公司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事业舞台,参与竞聘让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先人后事组建起的‘小老虎’公司,符合国家创新创业要求,具备机制灵活、贴近市场、股权多元等优点,我们有信心做好产品品质提升及客户开发工作,把实现公司价值与个人成长结合起来,集中精力真正走出一条具有巨化特色的创新道路。”
“近年来,环境的改善、设备的更新,让科研人员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促使大家更专心搞研发。”该中心主任助理李建博士介绍,作为功能制剂项目工厂负责人,他对该项目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目前,他们已有5个产品推向市场并被客户接受,今年1月至9月销售收入月均增长率达到20%。“针对技术开发应用能力、人才储备、机制创新等有待优化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深化功能应用型产品的开发,不断应用于新领域,争取进一步做强产品、做精技术、做大销售,早日将项目工厂升级培育成科技型‘小老虎’公司。”
的确,成功升级为“小老虎”公司,是许多研发团队的目标。技术中心某高端氟材料项目工厂负责人和装备制造事业部智能装备项目核心成员都表示,目前产品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倒逼企业必须加快成果转化。“我们团队将通过工艺升级、成本优化,促使项目与市场无缝对接,同时也希望公司能给予我们更多支持,争取在应用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为下一步培育‘小老虎’公司夯实基础。”
出谋划策完善提升
在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加快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如何进一步激发各方面人才的创新激情?
不少员工从各个角度提出了建议和意见,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协同创新”是大家都提及的一个建议。“协同创新就是要对创新资源和要素进行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氟聚合物事业部副总经理陈伟峰说,在项目立项时,应让可能转化该项目的事业部尽早介入,与技术中心共同商量好项目转化的标准;项目转化时,科研人员要跟着项目走,以便整个转化过程更顺畅。“比如,技术中心与事业部可直接在运行上建立供求关系,共同加快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公司市场部副部长王雄认为:“有的下游客户加工设备、检测设备完善,我们可尝试跟他们开展合作,互相配合、取长补短,早日生产出市场急需的产品,实现互利双赢。”
“研发工作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不能急功近利。”石化材料事业部机动建设发展部副经理朱海峰和集团科创中心综合管理科科长苏利红建议公司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制度,鼓励科研人员长期潜心研发一个课题,同时对事业部自己研发培育转化的项目也设置跟技术中心类似的研发激励制度。
“科研人员只有在实践中锻炼,才能真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中心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平台,同时也应是科技人才孵化的平台”……采访中不少员工都建议公司一方面要构建和完善制度,鼓励科研人员跟着项目走,到生产一线去历练成长,以利于项目产业顺利孵化;另一方面也要为技术中心打通人才补充的通道,形成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格局。
在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激情方面,很多科研人员都提到了精神、物质激励并用的方式。技术中心副主任蒋琦说,对科研人员的激励除了日常薪酬以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分阶段、滚动式的激励模式。“项目要成功实现转化,必须有技术驱动力作支撑。要找对合适的人,给予充分信任,放手让他做。”技术中心高分子研究所副所长陈振华博士认为,科研有风险、量化考核也较难,而对研发者来说,企业的充分信任非常重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不仅需要有发掘商机的慧眼、精诚合作的团队、雷厉风行的执行、源源不断的投资,更需要登高望远,对创新创业工作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反思。”对于进一步推进巨化的创新创业工作,公司总经理周黎旸表示,当前企业转型已进入生死时速,创新急需全面推进。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推广科技型“小老虎”公司,在探索中改进完善相关机制和制度,走出一条具有巨化特色的“创新带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之路;另一方面,要突出价值导向,明确只有在战略引领下,符合市场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科技成果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通过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切实解决好科技成果与市场的衔接、科技成果顺畅地应用到各事业部等问题,更好地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效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