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27 | 在线收藏 |
---|
湖北省近日发布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炼化一体化项目,建成中部地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据了解,湖北石油化工规划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湖北新建危险化学品项目要100%进入化工园区,2020年底前完成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程。
湖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和《湖北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工作部署,推动我省石化产业的调整改造,促进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全省石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省石化行业贯彻落实“工业强省”、“两计划一工程”战略部署,扎实组织实施石化优势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实现了规模翻番、结构优化、质效提升、位次前移的良好成绩。
(一)经济总量跃居中部第一。“十二五”期间,全行业经济总量保持年均19.4%高速增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28亿元,居全国第6位,较“十一五”末提升8位,居中部第1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量双翻番,我省已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基地。
(二)主导产品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我省主要石化产品产能产量大多保持增长,部分产品产能产量居全国前列。苯甲酸、季戊四醇、H酸、对位酯、食品五钠、六偏磷酸钠、次磷酸钠、二甲基亚砜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1位,活性染料居亚洲第1位,磷矿石、化肥、磷肥、磷酸一铵、精细磷酸盐、氯化苄、苯甲醇产量居全国第1位,氮肥、磷酸二铵、硫酸居全国第2位,农药居全国第5位,纯碱居全国第6位,聚丙烯和聚氯乙烯树脂居全国第8位,烧碱居全国第10位。
2015年湖北省石化主要产品产量表(万吨、万条)
(三)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武汉乙烯项目建成填补中部大型烯烃生产装置空白,炼油装置全面实施升级改造,油品质量全部达到国Ⅳ标准,部分达到国Ⅴ标准。有机化学原料、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涂料、染料、离子膜烧碱、子午线轮胎、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缓(控)释化肥等高端石化产品增幅较大,低浓度化肥、高毒农药、黄磷、电石等初级化工原料、高耗能产品产量增幅和比重大幅下降,高端石化产品占比提升。中石化武汉公司800万吨炼油扩能、中韩石化80万吨乙烯、中石油昆仑能源日产500万立方LNG、三宁公司20万吨己内酰胺和60万吨硝硫基复合肥、中石化湖北化肥公司20万吨乙二醇、沙隆达20万吨离子膜烧碱、兴发集团15万吨草甘磷和15万吨有机硅、应城新都60万吨硝基复合肥和祥云集团15万吨工业级磷铵等一批重点项目投产,为全省石化行业经济增长和产品结构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技术进步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在做大规模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行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积极开展行业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推进工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成了一批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研发中心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90%的主体装置实现了国产化,中石化湖北化肥分公司2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工业示范装置是中国石化重点攻关项目。宜化集团粉煤连续成型气化技术成功应用于大规模尿素生产,变压吸附脱碳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首套宜昌胶磷矿反浮选选矿工业化生产装置成功地解决胶磷矿不能生产磷酸二铵的世界性难题。兴发集团公司钠系磷酸盐生产工艺获全国化工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高纯五硫化二磷以及磷系阻燃剂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草甘膦生产工艺全国领先。我省湿法磷酸精制、硝硫基复合肥、已内酰胺、工业级磷铵、电子级磷酸等生产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围绕石化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推行自动控制和信息化管理,大型石化企业逐步建立了能源管控中心,实现从单体设备和工序节能向统筹优化和综合利用转变;工业机器人在大型石化企业得到充分应用,危化品生产实施了DCS智能控制,大幅提高装置本质安全生产水平;建立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体系;重点石化企业全面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互联网电商平台在石化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