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市场资讯(VIP) >> >> 正文

宁波石化区:万亿级石化集群上的绿色明珠

2019-9-26 在线收藏
    杭州湾,长三角,这两个代表中国经济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热词,也彰显了这片区域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实力,同时这也是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起步最早、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8年,是我国第2家化工园区。它坐拥杭州湾、长三角地缘优势,经过多年发展实力雄厚,是我国率先进入“千亿级俱乐部”的化工园区之一,经济实力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化工园区前三甲。
  经历了从开发建设、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等阶段,如今,园区逐渐从追求规模、产出向追求发展质量、社会责任、品牌效应等方面转变。在杭州湾大区、长三角一体化、宁波打造万亿级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的大背景下,宁波石化区提出了“打造绿色石化、建设生态园区”的发展目标,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世界级的绿色石化基地正在形成。
  万亿级石化集群正在形成
  宁波石化开发区前身是宁波石化区,位于杭州湾南岸辽阔的海涂上,总规划面积40平方千米。这里依江临海,区位优势突出,是发展临港石化工业的风水宝地。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宁波石化开发区以其突出的综合优势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品牌企业入驻,如今该园区已形成了以镇海炼化2300万吨/年炼油和100万吨/年乙烯、中金石化200万吨芳烃、镇海利安德化学30万吨/年环氧丙烷和60万吨苯乙烯、韩国LG甬兴70万吨ABS树脂、阿克苏诺贝尔多元化生产基地项目等大中型项目为主,基础无机化工、精细化工、有机合成产业相互依托,工业总产值超过千亿元的石化产业集群。
  与其他地区遮遮掩掩发展化工不同,宁波市对石油化工行业非常看重,提出将绿色石化和汽车作为宁波市重点培育的两大产业。从2018年开始,宁波市决定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所谓“246”,分别是指培育形成绿色石化、汽车2个世界级的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与新兴服务4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6个国内领先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作为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的绿色石化产业,未来将重点向宁波市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仑开发区、大榭开发区这三个区域集聚发展,力争到2025年,将宁波石化产业培育成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据统计,2018年宁波市石化工业总产值3539亿元(规上),而宁波石化区产值就达到了1902亿元,占据宁波石化产业的半壁江山,其在今后世界级万亿级石化集群中的领头羊地位清晰可见。
  “作为提升发展的科学途径,宁波石化开发区在充分发挥炼油、乙烯、芳烃项目龙头作用的同时,将积极融合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如绿色石化与汽车制造业的融合。”宁波石化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党工委副书记徐文华告诉记者。
  具体来看,园区主要还是结合宁波绿色石化万亿级产业群培育,把握汽车产业、绿色石化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石化产品,对标国际先进园区(新加坡裕廊工业园、荷兰鹿特丹等),推动石化产业向下游延伸,努力提高园区的精细化率,探索与汽车制造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谋划区域间协同发展,实现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绿色园区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纵观宁波石化区近二十年的发展史,它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园区发展规划,并且始终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其贯穿始终的绿色发展理念,得到行业内外的高度认可。2014年,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文正式确定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2017年,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绿色园区名单,是国内化工园区绿色化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在产业发展中,宁波石化开发区始终遵循“资源利用最大化、产品效率最优化、污染排放最小化、经济发展持续化”的原则,从纵向、横向不断丰富、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逐渐形成了园区内外、区内企业,企业内部的大小循环,不仅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也极大地发挥出了石化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效应。
  从纵向来向,园区充分发挥镇海炼化、巨化、镇洋化工、中金石化、富德能源以及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带动石化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向下游产业链延伸,着重发展C2、C3、C4、芳烃产业链等。目前园区已基本形成上游石油加工为主导、中下游化学品产业配套发展的一体化石化产业体系,上游拥有炼油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中下游拥有聚乙烯、聚丙烯、C5/C9以及ABS、聚酯等合成材料,DOP、乙酰胺、过氧化物、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工产品。
  从横向来看,园区以大企业的“三废”为原料生产市场需要的各类产品,并逐渐向下游延伸,实现资源再利用。比如浙江恒河新材料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双环戊二烯,其生产原料来自于镇海炼化乙烯生产线的副产物,双环戊二烯与镇海炼化的另一项产品丁二烯,可转化为三元乙丙橡胶生产所需的助剂,镇海炼化的副产物与恒河的产品结合在一起,成为爱思开公司生产所需的助剂,三家企业形成了一个中型的循环。
  类似这样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宁波石化开发区内数不胜数。目前,园区在循环化改造提升方面总投入近80亿元。
  2018年,宁波石化开发区作为发起单位之一,主动承担起了我国首部《绿色石化园区评价通则》团体标准的制订工作,标准内容包括生态环境及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共享、产业共生耦合、资源消耗与产出、污染物协同处理等。提出绿色石化园区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说明和指标权重等。
  “我们愿意承担这项工作,首先是一个自我加压,对照国际先进标准来对自身发展中的经验和成效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和客观评价;同时也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推进我国石化园区绿色发展,走上一个更高起点、更加规范化的发展道路而贡献一份力量。”徐文华说。
  打造安全监管社会化体系
  化工生产,安全为天。作为化工企业高度聚集的化工园区,其安全管控一向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国内许多化工园区一样,宁波石化开发区也一直面临着重大危险源多、安全监管任务重,而管委会安监局只有十几名工作人员,人手、技术力量均显不足的突出矛盾。
  怎么解决? 2014年,园区开始引入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协助安全生产管理,重点针对特殊作业和检维修环节事故多发的特点,由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对企业开展特殊作业活动前进行安全把关,确保特殊作业环节不出事故,此项工作使得危化企业特殊作业风险全面受控,实现了园区特殊作业环节零事故。
  “我们园区先后引进了两家社会化服务机构,开创性地打造了安全生产互助平台和智能监管平台,并且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为完善化工园区安全监管体系、提升行业本质安全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宁波石化开发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人说。
  园区借助社会化服务机构繁安公司,搭建了覆盖园区全部化工企业的七大安全生产互助平台,包括炼化关联企业、精细化工企业平台与化工较大企业平台等等。互助平台发挥区内各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自发组织企业进行安全生产互查、建立企业间交流机制、加强企业应对突发事故防范能力建设、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与组织开展各类安全生产考察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园区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共同进步。
  应急管理也是园区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园区依托骨干企业组建了应对7种不同类型事故的10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从重点企业中选聘了51人组成石化区安全生产专家库,聘请14名石化企业和咨询公司知名专家作为应急专家库成员,不断提升园区安全保障水平;定期开展园区级的应急演练和职工应急技能培训工作。园区也不断优化应急处置体系,应急指挥中心对园区的重点区域、重点企业进行实时远程监控,构造对讲机网络,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2016年7月,宁波石化开发区又启动了“企业消防安全监管服务平台”建设,这是全国首个专为石化企业设立的第三方消防安全监管服务平台,采用“政府牵头引导、社会化服务机构投资建设、企业购买服务、政府奖励补助”的模式运营。平台搭建了“线上监管+线下服务”融合互补的全方位区域消防安全管理体系,通过线上全天候实时监测,运用大数据,有效把控园区企业消防安全。
  宁波石化开发区内危化企业可遵照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与管委会委托的具有资质的社会化服务机构签订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合同。同时,为鼓励园区企业加强与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合作,宁波石化开发区管委会还制订了一些相应的倾斜政策。
  实践证明,社会化服务机构在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中,基于相对中立的基本属性,其检查结果较为客观,也容易被园区企业所接受,而宁波石化开发区安监局以社会化服务机构排查结果为参考依据,对园区企业进行监督管理,也更加具有说服力,从而能有效缓解监管者和监管对象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改善了政企关系。
  徐文华表示:“安全靠管理,也要靠科技。未来,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先进信息技术,建设国内一流的智慧安全管理平台,真正实现安全监管的智能化。”
  区域一体化实现“1+1大于2”
  “当前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杭州湾北部是上海和嘉兴,南有宁波、舟山、大榭,未来的市场竞争激烈,大家如何定位,如何抓住机遇,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的重要命题。”徐文华认为,虽然我国的核心技术与国外有一定差距,但装置和工艺水平并不比国外先进水平差,假以时日杭州湾地区将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石化基地。
  长三角、杭州湾的区域优势十分明显,经济水平高,前沿技术较多、基础设施完善等都为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资源共享、原料互供是一体化发展地区的每个园区的努力方向。据介绍,目前宁波正在推动建设沿海管廊带,连接宁波-北仑-大榭,以进一步提升原料互供能力。
  徐文华认为,目前国内排名较为靠前的上海化工区、宁波石化开发区、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江苏泰兴经济开发区、宁波大榭开发区等化工园区以及正在开发建设中的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都集中在长三角一带,通过一盘棋考虑和一体化建设,通过实现“原料互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长三角区域的化工产业强强联手,将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有望打造国际领先甚至世界第一的化工产业集群。
  “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园区将深刻领会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充分发挥长三角优势,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做好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打造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绿色石化基地。”徐文华对未来充满信心。
  发展历程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身为宁波化学工业区,成立于1998年8月,是浙江省唯一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专业园区。
  ★2002年11月,根据宁波市政府的指示,宁波化学工业区管委会正式成立。2006年3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由市级城市工业功能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同年4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
  ★2008年12月,被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认定为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化工新材料基地。
  ★2010年1月,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3年11月通过复核)。
  ★201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定名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1年1月,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化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014年7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文,同意宁波石化开发区的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并正式确定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2017年9月,被国家工信部列入首批绿色园区名单。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