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市场资讯(VIP) >> >> 正文

“炒油”何以变“炒作”?

2005-8-1 在线收藏
在沿海地区呼风唤雨的温州游资,其动向一直牵动着国人的神经,今年上半年又传出了温州炒家在新疆购买大量油井开发石油的说法。
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方面是“炒家”在新疆各油田买油井的话题不断被各方热炒,而另一方面并没有迹象表明游资已介入这一国家严格控制的领域。
游资仍在徘徊
今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非公有资本进入包括石油开采在内的传统垄断领域,进行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开了绿灯。这使得急于进入石油开采行业的国内民间资本变得有些躁动不安。
经过50多年的开发,国有石油企业在新疆的几个富含油气资源的盆地留下了大量“低效油井”,这些已停止开采的油井对国有大型石油企业来说工业开采价值已不大,但目前却成为民间资金热切关注的目标。从今年年初开始,温州炒油团在新疆购买油井、开发油田的消息就不断传出,沿海地区媒体随后也都对此做了集中报道。
对于温州炒油团在新疆购买油井的消息,新疆浙江企业联合会会长、温州商人黄银荣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业界的传说和媒体对此事的报道纯属炒作,与事实并不相符。
炒油何以变炒作
石油开采无疑是高投资的行业,一个油田开采动辄需要投资数亿元乃至上百亿元,但目前新疆的温州商人大都是数百万元左右的散户,超过上千万元的投资者并不多。在国家对石油勘探、开采仍严格控制的背景下,个体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的温州人显然不具备独立开发的条件。
更大的难题是,目前民资在油源开采领域受到严格的政策限制。尽管今年年初国务院出台政策,承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石油等垄断行业和领域,但民营资本以何种方式进入、需要怎样的规则,还没有相关配套措施和具体操作办法。
事实上,在新疆一些有石油资源的地区,地方政府挤入这一产业的迫切心情甚至还强于民间资本,因为中石油和中石化等中央直属企业直接留给地方的税收只有增值税的25%和资源税,企业所得税等其他利税不在地方缴纳。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所谓温州炒油团的传言和炒作是在国内外油价居高不下和“非公经济36条”出台的背景下才出现的。库车县委副书记吕杭支认为,目前各石油巨头的垄断利益已开始受到威胁;而急于进入石油开采领域的民间资本在遭遇法律和政策障碍后更需要“造势”,加上媒体也需要“温州炒家”这样的卖点,三方面原因促成了温州炒油团的传言。
是博弈也可能是双赢
温州资金一直在试图挤入这个高利润行业,但在试图介入这个行业的操作阶段就遇到大量政策和法律障碍。实际上,连当地的一些已进入了石油开采行业的民营企业也面临着退出的局面。
石油国内巨头们没有打算给民营企业利用低效井开采原油的机会,但由于提高这些低效井的产量需要更多投入,每生产一吨油的成本比原油价格低不了多少,甚至没有利润,这对中石油的企业来说,确实有如“鸡肋”。
否认有温州炒油团存在的黄银荣坦言,对国有石油企业来说,利润较低的油井,完全可以交给民营企业去经营,这应该是将来民资进入这一领域的一个方向。
对来自国有石油企业的阻力,黄银荣说:“民营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联营等灵活适度的办法解决目前开采低效井的法律障碍,但更关键的问题是,国家应尽早出台进入这个行业的准入机制,并设置相应的门槛,使具有相关资质的民营企业在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之下进行石油开采,这样才能做到双赢。”
头条新闻